如何减少“因病致贫”?看深圳如何构建儿童医疗救助生态圈
发表日期:2018-09-23 17:41:57

曾经被誉为“微信知县”的实力网红,现在的专职公益人,深圳市恒晖儿童公益基金会创始人陈行甲说:“中国预计2020年要消除贫困,我们要找到贫困的根在哪里。我们要让‘因病致贫’从现代中国消失。”

“构建深圳儿童医疗救助生态圈公益”沙龙对话。

“构建深圳儿童医疗救助生态圈公益”沙龙对话。

2018年9月21日下午,正值第六届中国慈展会在深圳举办之际,“一切为了孩子”——构建深圳儿童医疗救助生态圈公益沙龙在慈展会中国公益映像馆举行。本次沙龙聚集了政府、NGO(非政府组织)、个人和媒体等诸多角色,共同探讨并分享近年来深圳儿童医疗救助模式的创新案例,并试图构建深圳儿童医疗救助生态圈。

晒苦难、登个案,无以为继的公益1.0

“目前我国的医保现状是低水平、广覆盖。就像电影《我不是药神》所揭示的,面对大病、重病,很多新药、特效药并不能很快入医保。”陈行甲说:“面对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公益1.0的做法是把社会底层人员的苦难晒出来。”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公益研究员,深圳市恒晖儿童公益基金会创始人陈行甲在台上演讲。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公益研究员,深圳市恒晖儿童公益基金会创始人陈行甲在台上演讲。

“刚开始的时候,通过赚眼泪指数,的确帮助了一些贫困孩子,但这个模式不可持续。”深圳晚报社副总编辑童俏说。深圳市社会组织研究院的院长饶锦兴也承认:“我们不要停留在感动本身,不要停留在讨论说不清楚的道德问题、法律问题。”

“机制很重要。原来我们做大病救治,媒体接触个案就登了,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渠道呢?”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彭伊娜说:“我希望在深圳能衍生一个寻找相关组织和机构的渠道,以及相应的规范。”

做模式、补政策,正在实践的公益2.0

“如果公益人、社会组织通过医疗创新的社会试验,将探索出来的模型、模式推广给国家,完善了医保,这样才是提高效率,最大的公益。”陈行甲说“联爱工程”的公益2.0是做“模式”。该模式有两点:第一,政策补缺,成为政府、市场之外的第三部门力量;第二,通过社会创新推动政策创新,在社会敏感领域帮政府试错,创造经验,积累教训。

“为医保探一条路,针对患者、医生和药物政策,我们基金会联合复旦大学等多家公益和学术机构成立了“联爱工程”项目,在做一个重大疾病综合控制社会实验。”据悉,“联爱工程”以广东省河源市为试点,成立了三个中心:肿瘤社工中心、优医中心、卫生技术评估中心。

社工中心针对患者,弥补中国医疗重视治疗,忽视心理服务和社会服务的缺陷。优医中心针对医生,致力于提升欠发达地区的医疗能力,比如联爱工程助力河源市人民医院成立了该市第一个儿童血液组。卫生技术评估中心针对药物和政策,为医保探路。

“集团军作战”,大病救助需整合各界资源

“我希望政府不要缺席,通过跟公益组织合作,政府能够凝聚更多资源和信息提供给第三方,建立更有效的机制,打造更具实效的平台。”彭伊娜秘书说。同时,深圳市儿童医院院长钟山也表示:“通过我们的社会力量,先尽可能进行大病救助,进而撬动政府,完善政策和制度,这样做我们的大病儿童救助才会得到更好的保障。”

深圳市儿童医院院长钟山在演讲。

深圳市儿童医院院长钟山在演讲。

“我认为深圳市社会力量的设置是合理的,深圳有关爱办联合大家,我提议将关爱办制度化,大家2-3个月要沟通一次。”陈行甲表示,医院是先锋,公益组织是粮草部队,有爱心的社会企业和组织是辅助部队和粮草库。“面对因病致贫,我们要集团军整合作战。”

在整合各界资源方面,深圳市儿童医院已经有所实践:“我们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进驻义务社工,设立了‘Vcare关爱空间’为患儿和家长舒缓压力,成立社工部统筹医院慈善公益服务。”陈行甲在沙龙过程中借用了《我不是药神》里的一句台词结束了自己的演讲:“我相信今后会越来越好的,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