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展会:汇聚慈善力量,共创美好生活
发表日期:2018-09-23 18:35:57

南都评论记者张天潘

    第六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下称“慈展会”)9月20日在深圳开幕。本届慈展会由民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全国工商联、广东省政府、深圳市政府和中国慈善联合会联合主办,以“聚焦精准扶贫,共创美好生活”为主题,持续3天,共吸引789个机构、876个项目和312种消费扶贫产品参展。慈展会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6年,推动了公益慈善行业的资源整合与交流,提升了行业的整体水平,同时也提升了全社会的公益慈善氛围。

    打造“永不落幕的慈展会”

    慈展会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国际化的年度慈善盛会,也是继高交会、文博会之后在深圳举办的社会建设领域重大展会。经过前五届的创新与探索,慈展会已成为推动社会建设和慈善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展示慈善成果、对接慈善资源、传播慈善文化、塑造温暖社会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

    据统计,五届慈展会均覆盖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地区,吸引了7484家机构参展,近82 .6万人光顾展会,对接项目2185个,举办各类公益慈善活动1254场,培育了一大批典范慈善组织、项目和公益人才,在全社会营造了崇德向善的良好慈善氛围,奠定了展会作为全国慈善发展成果展示平台、慈善理论研讨互动平台、慈善资源全要素交流对接平台、慈善信息发布平台的功能定位。在项目对接等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第五届就对接项目510个,资源对接总额133.22亿元,较上届对接金额增幅达8.72%。

    在展会之外,还将举办“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中国公益映像节”“慈善文化创新之旅”等配套活动。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成为众多草根社会机构和创新项目的孵化器,营造了良好的发展培养土壤。从慈展会看,公益慈善行业渐成气候,规模化、平台化、技术化发展趋势明显。

    下一步,如何打造永不落幕的慈展会,把展会本身做成“百年老店”,是主办方和公益慈善行业要共同思考的。从推动行业发展这个根本目的来看,慈展会重点不是展示,资源对接才是平台生命力。这个对接不仅仅是社会之间的交流合作,更是跨界的资源对接和流动。跨界融合是公益行业的新风向,跨界也是创新的关键,公益要与商业、金融、医疗、科技、媒体、文化、教育、艺术、制造业和环保等其他行业和产业紧密结合,走出相对封闭的行业小圈子。

    正如“互联网+”是一个跨界的代名词一样,互联网可以与所有产业和行业产生化学反应,公益本身也具有这种功能,公益将升级为“公益+”,通过创新融合产生质变。未来慈展会要站在这个维度上,再借助互联网,通过“公益+购物”“公益+回收”“公益+运动”“公益+艺术”“公益+理财”等各种“互联网+”与“公益+”的联袂,将互联网的创新基因与公益向善的力量相结合,不断推动中国公益慈善迭代发展。

    社会组织助力扶贫自带优势

    今年的慈展会在展示交流、研讨会议、资源对接各板块的设置上,紧紧围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做文章,突出到村到户到人精准帮扶,汇聚慈善资源和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优势在于,相比于政府,社会组织的身份更灵活机动。在农村扶贫工作当中,政府往往会有很多不便利的地方,甚至在扶贫力度比较大的地方,会让村民形成一个扭曲的心理。湖北巴东原县委书记、现全职公益人陈行甲曾撰文谈到很多扶贫干部“早就想讲却不敢讲”的问题:有少数贫困户带着“我是穷人我怕谁”“我是小老百姓我怕谁”“我掐着你玩”的心态,被国家的好政策养得“浑身不舒服”,不如意就去找政府“碰瓷”;有少数贫困户对来家里帮扶的干部很麻木,认为干部比自己更着急,因为自己不脱贫干部交不了账。

    而在公众的认知中,社会组织是做公益的,对待他们的态度就和政府不一样,而且认为他们是做好事来的,一开始就会保持一个接纳甚至感激的心理,这对于工作的顺利进行是非常重要的。

    身份之外,就是开展工作本身的便利性,对于政府工作人员来说,他们干的工作会受到很多限制,这个限制包括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他本身的公务员身份等等,诸多不便。再者很多基层公务员事务繁多,没办法进行陪伴式服务,真正提升贫困户的能力。社会组织有很强的职业和专业能力,长期帮助这些贫困户建档立卡户建设自己的能力。

    尽管在精准扶贫的思路里,有提出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但基层在推进时,依然难免落入固有的扶贫模式,往往还是基层干部和驻村干部在绞尽脑汁想着各式的产业扶贫等,可是村民却并没有多少积极性。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一个悖论:精准扶贫意图使贫困户脱贫,但忽略了他们的实际需要,还可能助长部分贫困户的“等靠要”思想。一旦外力撤出,可能很快就会返贫,农村依然没有实现内生性发展,农民的自主性依然没有被激活。

    社会组织往往具有实验性特征,能够发挥先锋角色,也就是说他们可以用不同的模式,用各种创新的方式,去探索精准扶贫的模式。对于政府来说,可能只能用稳妥推进的方式,大面积或者说普惠性地去解决贫困人口的问题。对于公益组织来说,可以在某一个项目点、村庄或者一个区域,选定一种模式进行实践,甚至哪怕试验失败,也不会影响大局,如果成功,就可以复制这种模式,政府直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推广。

    精准扶贫要求精准地尊重每一个地方,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政府的指导模式加上社会组织的创新,二者互补和结合起来,就可以在一定范围让基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标准,以实现全国范围内普遍性和各个地方特殊性的结合。

    所以政府和社会组织在这两个功能上其实也是互补的,社会组织优势在专业能力、创新性,可以很好地弥补政府在这方面的不足。政府可以在社会组织探索的基础上,总结创新经验,更好地推广精准扶贫的模式,让更多人受惠获益。这也会促使政府与民间的协作机制越来越成熟,体现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公益慈善氛围带动社会向善

    三天的慈展会正如一场公益嘉年华,数量庞大的参与者让整个社会不断地形成一个向善有爱的温暖氛围。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公益、参与公益,尤其是企业家这些先富起来的人,投身于精准扶贫当中,民间对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参与度都越来越高。

    说起洛克菲勒家族、比尔·盖茨,除了他们巨大的财富之外,公众也会关注他们慈善家的另一面,巴菲特的“裸捐”成为最具标志性的慈善举动。自然很多人就联想到,中国有没有这样的富人慈善家,他们做得又如何?

    先看看数据,持续开展了15年的“中国慈善榜”数据显示,2004年50位上榜慈善家合计捐赠款物折合10 .29亿元。到了2017年,共有201位慈善家、414家慈善企业进入榜单,总捐赠额达到145.27亿元。

    再看另外一个数据,2017年《中国捐赠百杰榜》上榜人数共102人,百杰捐赠总额为232 .91亿元(含承诺捐赠)。这个百杰榜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连续发布的第七份榜单。七年来,《中国捐赠百杰榜》累计有504人上榜,共有98位捐赠人上榜2次以上,累计捐赠1464 .91亿元。累计捐赠一亿元以上上榜人共有148位,捐赠十亿元以上上榜人共有19位。这十多年来,中国慈善家和慈善企业对于公益慈善的贡献数据可以作证。

    高净值群体(以企业家为主体)已经成为中国慈善捐赠的主要贡献者,他们参与公益慈善的热情和其自身的影响力,掀起了社会公益的热潮,带动了公益行业的发展,让公益慈善行业在短短的十来年,从一个小圈子变成一个融合百界、连接亿人的重要场域。这可以从每年不断出现的公益行业事件成为社会热点窥见一斑,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都在说明公益已经不再是一个小圈子,而是影响到了亿万人。这也有数据支持:根据最新发布的《2017年中国互联网公益发展报告》测算,2017年使用过互联网进行慈善行为的网民人数规模约为2.51亿。

    当然,很多人也会质疑,企业家做慈善是不是都有所图。有研究做过分析,捐赠的动机原因有几种,一是外界压力(比如改善政商关系、危机公关等),二是以商促善(比如提升品牌形象或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感恩心理(回报社会、家乡、母校等),另外还有家族传承,以及个人经历或兴趣(同理心或社交需求)、宗教信仰、利他精神等。总而言之,原因是多样的。

    但无论如何,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企业家与企业做公益慈善,不管其动机为何,只要其实实在在地做了公益,对社会有所贡献,就是值得赞扬的。长期以来,公众对于中国的企业家和慈善家,总是抱着一种不信任,这种来自社会的道德方面的视角可以说有些绑架的成分:不做公益或者少捐赠了,会被批评说太抠门或者没有社会责任心,做了很大很多的公益捐赠和行为,又被视为作秀或者有所企图。但各项数据都显示,中国公益80%多的善款是来自大企业和高净值人士、企业家等大额捐赠,公众捐赠占比不到20%。

    公众、政府、企业及企业家,都是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都是重要的一环。而对于企业家和企业来说,其社会责任到底是什么?富人尤其是企业家对于公益慈善事业的关注,会给公益慈善行业带来哪些改变?其意义何在?

    事实上,从企业家的角度来说,一旦功成名就,金钱对于这些人来说已经很难体现出他的成就感,相反,回馈社会,从事公益慈善反而能获得更多心灵上的慰藉和满足。这种满足感比起还在企业继续赚钱可能会来得更强烈。这可能只是企业家做公益的个人角度的一种心理状态。

    但如果从社会角度来分析其意义,则有更丰富的内涵。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对于企业家来说,他们拥有的巨额财富,如果不能反馈到建设更美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其企业的发展也不会有更好的环境。公益慈善本身是对于社会良性运行和治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够有力地补充政府失能、市场失灵背景下的一些社会问题。

    中国这十多年来公益行业欣欣向荣的发展,企业家及企业的参与功不可没。同时企业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公司带来的基础性的提升,对中国公益慈善产生了巨大推动力,构建了中国公益慈善基础性的发展设施。这远比单纯的捐款和对公益行动的亲力亲为重要百倍,意义更加深远。以管窥豹,越来越多企业家对于公益慈善的热衷,以及影响到更多公众的参与,也宣告着一个人人公益时代的来临,民间对于公益慈善事业巨大的热情,公益慈善理念广泛的传播,公益慈善成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追求。未来公益慈善将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成为建构美好社会的重要力量,而慈展会就是了解和展望这个未来的一扇最直接的窗口。

(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