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力量,助力脱贫攻坚
发表日期:2019-09-21 19:10:02

2019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关键节点,当社会实现了减贫脱贫后,乡村如何可持续发展,社会力量如何参与脱贫攻坚都值得我们探讨。

9月21日,第七届中国慈展会分议题研讨会——社会扶贫的中国探索研讨会在深圳会展中心5楼牡丹厅顺利举办。中国慈善联合会执行秘书长彭建梅,美丽乡村建设评价国家标准专家审查组组长魏玉栋,爱德基金会秘书长助理田梅梅,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董强,浙江农林大学教授马军山,广州市社会服务发展促进会监事长、广州市番禺区慈善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邓红兵,爱德基金会品牌传播督导、广州市社会服务发展促进会执行会长、广东省许钦松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郭媛,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李佳琛,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广州市社会创新中心理事长周如南,广东省山海源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吴明文,广州市越秀区捌零柒社会服务中心理事长贾蔚,深圳市龙华区慈善会秘书长刘会峰,广州创讲所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办人黄景旗等来自高校、公益、社工、企业等嘉宾共同跨界讨论社会不同力量在扶贫攻坚中所发挥的功能,不同的社会力量如何回应政策要求。同时,梳理目前关于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政策和实践经验,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

据介绍,此次研讨会由爱德基金会、广州市社会服务发展促进会、广州市社会创新中心、广州市越秀区捌零柒社会服务中心主办,广州市爱德公益发展中心协办。

 乡村振兴工作的多样视角 

乡村振兴可谓是“公益流量的新风口”,但是如何将这股热度转化为实际行动是当下的关键。

中国慈善联合会执行秘书长彭建梅指出:“乡村振兴需要脚踏实地,乡村的基层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要的基点和要点。现在很多社会组织都在不断提出乡村振兴工作过程中的困难,但最困难的地方恰恰是最有可为的领域,恰恰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介入的空间与机会,我们要团结社会不同的力量,共同致力于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工作。美丽乡村建设评价国家标准专家审查组组长魏玉栋指出:“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序曲,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奠基之战’和有机组成部分。”魏玉栋结合自己的学习与研究,阐述了四点认识。一是乡村振兴不是一场“运动”,而是新一轮农村改革探索。只有改革才能发展乡村,而改革的实质是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二是乡村振兴战略不再是“零打碎敲”,其基本思考是系统性解决“三农”问题。在乡村发展的新时代,需要用系统的思维、系统的措施、系统的努力,才能推动乡村新一轮的发展。三是乡村振兴不是一味地“给”,其着力点是激发乡村内在发展动力与活力。四是乡村振兴不是两眼只盯着“乡村”,其重要目标是重新定义城乡关系,也就是如何把乡村是城市的“从属品”变成“小兄弟”再变成“好夫妻”。“夫妻”携手,中国这个大家庭才能和谐、有力,才会有美好未来。

乡村振兴可以从生态振兴工作入手。“浙江乡村发展经历了四个历程,即初期的整治工程,拓展阶段的从生态治理的‘基础工程’到‘美丽工程’,升级阶段——‘美丽乡村升级版’,千万村庄工程3.0版到全域阶段的‘新千万村工程’”浙江农林大学教授马军山指出。浙江的乡村振兴工作,从盘活整村的经济开始,首先盘点村内的资产,进行整体规划,开展公共事务,为在地村民提供就业机会,从以前弱势群体到走在乡村前面的自豪感,并对外来人员进行规范管理。而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有,发展民宿经济,以“民宿+文化、产业、运动”等形式,从过去单一产业经济到产业融合、产村融合综合体经济发展,从过去传统小农经济向合作、创意经济转变。最后是发展城乡共同体,让村民同部感受现代化发展,城市对乡村有更深入直接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发展的关键词是生态经济,注意处理好和人、和政策的关系。

乡村振兴工作要多元配合。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董强基于综合治理的视角,以深度贫困的河边村治理为例,探索通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生活、村庄社会治理等多方面的综合治理,寻找一条可持续的、治理贫困的出路。通过创新产业发展思路,探索能够极大提高农民收入的主导性产业,同时在实践中形成五级政府体系综合治理,逐渐走出一条以“政府为主导、公益组织参与、村民为主体”的深度性贫困综合治理之路。

 社会扶贫工作的跨界参与 

扶贫攻坚、乡村振兴是近年来各界热议的焦点。面对多维贫困和解决个体化问题时,需要凝聚群众、媒体、社会组织等各界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

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总干事黄亚军以绿耕多年来深耕农村社会工作的经验指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需要依靠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了调动农民的参与性和积极性,绿耕多年来坚持与农民 “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三同”推动农民合作起来,继而实现产业兴旺。而农民合作又打通了农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社区治理的渠道,贡献于“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以此为前提,农民的生活富裕才能实现。

乡村文化振兴也是社会扶贫的一种方式。以广州白云火龙民俗文化节为例,通过新技术、新形式、新方法推广乡村传统文化,实现立体式传播,实现网络传播与实体认知相结合。徐徐向上文化传播公司研究总监徐嘉莉提到,“将乡村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让本土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美学熏陶逐步进入大众日常生活,这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

2013年开始,上海乐创益公平贸易发展中心开始面向消费者推出 “去远乡学手艺”的项目,项目鼓励出门游玩的都市人到村寨去学手工艺,并以公平贸易原则合理支付学费给到手艺人群体。“我们期望这些手艺人群体获得收益后,让其家庭生活运转趋向正常,比如说父母可以在家乡劳动为其子女支付学费和餐费,不用外出打工,从而避免造成留守儿童、失学儿童、夫妻分居和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最重要的是,这些手艺人群体家里的子女能够从父母的榜样中得到鼓励,从小培养起靠劳动赚钱而不是等待外界救援的心态”, 上海乐创益公平贸易发展中心总干事陈乐丛讲到。

深圳市龙华区慈善会秘书长刘会峰以龙华聚善家园项目为例,分享其通过推行“慈善+扶贫”的创新模式,决胜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通过空间服务网络,链接两地供需,将“绿水青山”的农产品引入空间服务社区居民需求,同时为对口扶贫地区农产品外销提供稳定市场,将优质项目、技术、人才与资金精准导回至对口扶贫地区,与对口扶贫地区携手搭建农产品销售渠道、资源流通平台和民生服务空间,建立脱贫攻坚长效机制。

 脱贫攻坚工作的集体探索 

现阶段,涌现了包括艺术扶贫、智力扶贫、投资扶贫等在内的形式多样的扶贫方式,不同专业人士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去帮助有需要的地方与人群,“探求不同力量在扶贫探索过程中相似的特征和工作经验,找寻独特的价值与意义,寻求各种力量之间互相协作的可能,最终推动社会力量更为系统高效地从根本上改善贫困地区问题的可能性”, 广州市越秀区捌零柒社会服务中心理事长贾蔚强调。

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李佳琛以贵州省雷山县龙塘村为例,分享了友成在乡村振兴方面的思路。“通过梳理乡村的乡土、地域文脉,结合在地文化,从可持续运营反推乡村规划建设,发动乡村骨干,壮大村集体经济,建立公平公正的分配机制,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与村民、村集体共同营造社区文化、乡村旅游及乡村产品平台。同时,通过良好的乡村营造环境,链接社会多元化资源运营乡村,实现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

爱德基金会品牌传播督导、广东省许钦松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郭媛基于乡村艺术振兴的视角,分享了艺术教育的实践经验。“乡村艺术教育,需要与政府做更多元的合作。我们会跟教育局做比较深入的沟通,了解清楚当地现状,特别是在选定项目学校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到校长、老师还有孩子的接受程度,因地制宜的设计课程。此外,我们特别重视研发适用于乡村老师的乡村美术课程,并且把课程课件化、互联网化,然后也能够做很多的师资的培养。我们更希望这种美术教育的能力是能够被乡村在地老师接受的,他们能够掌握美术教育的基本技能,服务更多的孩子。”

此次论坛的最后,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广州市社会创新中心理事长周如南总结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乡村振兴要结合精准扶贫等政策,做在地产业帮扶发展,让农民可以在地就业,此谓“授人以渔”维度;但要根本实现脱贫攻坚,还需基于社会正义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破除城乡户籍制度等结构性障碍,实现统筹发展,此谓“改造渔场生态系统”,最终通过多维视角与跨界合作,才能推动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