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省毕节市

2000万元

广州耀泓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贵州省织金县农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 项目详情
- 执行机构简介
- 图文详情
【帮扶需求】1、农耀农业蔬菜种植示范基地需要运输道路和机耕道硬化、供水储水设施需要新建一座;给排水设施需要重新建设;2、露天基地供水设施与机耕道需要建设;
项目以践行《广州.毕节东西部扶贫协作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2)》为指导,按照蔬菜种植基地向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助力和推动织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构建更加长期、稳定、可持续的产业扶贫新机制,有效助推精准扶贫.
【项目详情】来源:http://www.bijie.gov.cn/yw/qxdt/zjx/309130.shtml
谱写百姓幸福生活新篇章:织金县合力推动脱贫攻坚
来源:织金县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19-01-17 15:30:48
近年来,织金县紧紧围绕2019年退出贫困县、2020年与全国如期实现小康的目标任务,鼓足干劲,合力攻坚,以攻坚拔寨的勇气、苦干实干的姿态,为如期“脱贫摘帽”奋力加速冲刺,用行动书写百姓美好生活新篇章。
易地扶贫搬迁
走出大山拔穷根
登高远眺,位于城郊的织金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平远新城成为县城外围的一道风景:一排排小洋楼鳞次栉比、整齐划一;走进一个个小区内,两旁栽满四季常绿行道树的大道交错纵横、安装上体育健身设施的小广场、兼具写实和抽象主义的人造景观……处处彰显出和谐而美丽的现代气息。
“我家是黑土镇搬迁来的,老家土石结构的老房子总面积不足80平方米,一家老小7口人挤在一起居住已经19年了,且离通村路还有20多分钟的路程,生产生活极为不便。如今好了,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分得了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党工委还考虑到我男人的腿脚不便,特意帮忙协调了一楼,太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了!”安置点居民彭远芬高兴地说。
据了解,织金县平远新城位于该县三甲街道涌潮社区,占地800余亩,距离织金县城8公里,与厦蓉高速、清织高速、黔织高速相邻,紧靠织金县第一中学、织金育才学校、织金思源学校、织金九小,建有住房109栋5512套,可安置4958户22438人。
目前,2017年度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房屋85栋3755户4224套17537人分9个批次全部搬迁入住。2018年度1203户1288套4901人按省、市规定时间正在有序组织搬迁入住。
为确保群众搬得来、留得住、能致富,织金县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加大财政投入,根据市场需求,通过实施“一县一业”产业项目,因户编制安置点产业规划,确保每户搬迁户有1至2项产业;大力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增强搬迁劳动力就业能力,确保安置搬迁户每户至少有1人就业;积极引进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经营实体,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形式,大力发展规模农业,做好迁出地土地开发利用;积极帮助协调解决户口迁移、子女入学、养老低保等问题,让搬迁群众平稳过渡,提高搬迁群众对新家园、新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平远新城是织金县利用易地扶贫搬迁助民脱困的一个典型案例。近年来,织金县紧紧抓住政策机遇,充分考虑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滞后、地处边远“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村寨的实际情况,以易地扶贫搬迁为突破口,及时将贫困群众迁出,帮助贫困群众拔掉穷根,融入现代幸福生活。
产业扶贫
用优势产业挑起致富大梁
虽时至隆冬,但织金县以那镇五星村耀泓农业蔬菜基地却热火朝天,生机盎然。
从云缝中挤出来几束阳光,洒落在连片的蔬菜大棚上,显得格外耀眼;硬化到了地头的水泥路上,收购蔬菜的卡车一辆接着一辆,秩序井然地停靠在路边。
“这段时间上市的主要是大白菜、甘蓝等蔬菜,每天供不应求。”基地负责人站在蔬菜大棚前向笔者介绍。
据了解,该基地由恒大帮扶援建,引进广州耀泓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进行经营管理,基地按照“龙头企业+村集体+贫困户+基地”的模式,引导项目点农户把土地集中起来参与蔬菜大棚的流转,集约化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拓展群众增收致富渠道。项目预计建设蔬菜大棚611栋,覆盖该镇贫困户611户2000余人。该项目的建成且投入使用,不但带动当地乃至全县蔬菜产业发展,更让贫困户实现了从“农民”向“股民”、从“单模式耕作”向“多渠道增收”两大转变,从而达到了减贫摘帽目标。
耀泓农业蔬菜基地的产业扶贫实践,实际上只是织金县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助推脱贫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织金县把产业培育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按照“规模农业引领、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社示范、规模养殖(企业)场助推”的导向,在“一户一策”上狠下功夫,坚持长短结合原则,立足自然条件、优势产业和市场需求,积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序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在乡(镇、街道)着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农户”“党支部+合作社+贫困农户”等模式,通过农技人员领办企业,带领农户掌握技术、了解市场信息,向农业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转变,实现“小群体”对接“大市场”,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推动“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促进群众持续增收,有效推进该县脱贫攻坚进程。
目前,织金县共培育产业带7个,规模种植基地建设52个,新增合作社218个,家庭农场5个,龙头企业申报省级3家、市级5家,培育专业种养大户1100户,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32亿元,实施项目362个,覆盖贫困农户15293户50425人;申报领办的科技人员53人,累计投入资金3874万元,带动农户961户共同发展,解决就业300余人。
生态扶贫
绿了青山富了民
截至目前,织金县森林面积232万亩;森林覆盖率54%,年均增加1.5个百分点;全县补偿生态公益林面积168万亩,年均补偿资金1957万元,涉及农户23万余户。连续9年获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单位,1999年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2000年获“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2006年获全国绿化先进集体,2012年获省2008-2010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先进单位等一个个鲜活的数字无声述说着生态建设的成果。
近年来,织金县把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倾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立足实际走生态绿色发展之路:积极整合林业、扶贫、畜牧等相关项目,大力发展特色经果林,建立了一批以核桃、板栗、梨、桃、李等为代表的优质果品基地,逐步摆脱了第一产业“独木支撑”的单一状况,增强了“生态产业”建设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以绿色食品、绿色药材、绿色能源、绿色旅游为骨架的产业结构初步形成。目前,全县发展林下经济10万亩,建立林业专业合作社50余个,创造经济产值超过7.7亿元。
“这些年来,织金县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引导群众走林业生态富民之路,不仅让织金山变绿了、水变清了,群众收入与日俱增。未来我们将会更加积极发挥织金的绿水青山优势,走‘生态强县、林业富民’的发展道路,尽快实现织金从‘林业大县’到‘新型生态旅游强县’的升级转型,让织金处处有看头、四下成景点,用全域旅游助推全县群众脱贫致富。”该县林业局有关负责人向笔者介绍,该县将继续通过政府引导、项目拉动、招商引资、建立长效机制等措施,增强群众林农爱林护林意识,进一步释放生态产业的内生动力,走一条林业生态的扶贫之路,带领全县人民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张云航)
织金县农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由织金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广州耀泓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其中织金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出资49%、广州耀泓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出资51%)成立,注册资本为人民币3000万元」自2018年5月24日批准成立。在织金县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点实施以“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为主,在全县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自营基地种植,切实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助力精准扶贫。
项目以践行《广州.毕节东西部扶贫协作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2)》为指导,按照蔬菜种植基地向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助力和推动织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构建更加长期、稳定、可持续的产业扶贫新机制,有效助推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