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百色市凌云县 少数民族贫困学生

35.685万元

百色市凌云县教育局
- 项目详情
- 执行机构简介
- 图文详情
项目简介
2018年秋季学期,使用使用深圳市慈善总会捐赠资金在凌云县第二中学、民族中学、泗城中学、泗城镇览金小学开设“鹏城班”,开展少数民族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资助,主要资助内容为床上用品、服装、生活补助、奖学金。共开设“鹏城班”4个,受益少数民族贫困学生达到195人。
帮扶需求:
“鹏城班”新生每人床上用品一套,每套350元;每人冬、夏各一套衣服200元;生活补助每人每学年小学800元、初中1000元。另外,“鹏城班”按在班学生的5%、10%、15%设一二三等奖综合素质评价奖学金,一等奖为600元/学期/人、二等奖为500元/学期/人、三等奖为400元/学期/人。其中:初级中学每班每学年需要床上用品1.75万元、服装1万元、生活补助5万元、奖学金1.4万元;小学每班每学年需要床上用品1.575万元、服装0.9万元、生活补助4.5万元、奖学金1.26万元。2018-2019学年度预计需要经费:35.685万元。
【项目背景】来源:http://www.agronet.com.cn/News/1277300.html
百色凌云实现38个村脱贫摘帽
中国农业网 时间:2019/2/28 14:46:00 来源:百色新闻网 阅读数:358
2018年以来,广西百色市凌云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以党建引领,综合施策,聚焦队伍建设,强化组织提升;聚焦特色优势,强化产业发展;聚焦培育先进,激发内生动力;聚焦统筹兼固,强化基础建设;聚焦住房保障,强化易地搬迁。努力走出一条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人民幸福指数高的赶超跨越发展之路。
聚焦队伍建设,强化组织提升。凌云县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县上下大兴学习之风、大兴解放思想之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四个大兴”活动。扎实开展“拔穷根,换穷业,挪穷窝,改穷貌”脱贫攻坚战行动。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先锋行”和“乡村振兴·五旗争创”活动,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党员干部素质。以“三联三带”主题实践活动,指导和帮助联系贫困户找准发展路子,协调解决发展致富资金、物资、技术等。提高村“两委”组织号召力,增强村民归属感。
聚焦特色优势,强化产业扶贫。借助乡村农家旅游资源,打好城古、茶香、湖秀“三张名片”;依托特色农业产业,采好茶叶、桑蚕、油茶“三张叶子”;挖潜生态发展优势,写好林、石、水“三篇文章”。凌云县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聚焦特色优势,着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定点联系浩坤村的帮扶下,大力推进环浩坤湖湿地公园建设,将其纳入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2018年10月建成成功运营,“十一”黄金周接待游客6.1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5101.7万元,成为凌云旅游产业发展助脱贫最重要的一极。
聚焦培育先进,激发内生动力。凌云县注重培育争当最爱国、最守法、最诚信、最勤劳、最友善“五最”新型农民,广泛开展脱贫攻坚“八个一”宣传活动,把《懒汉脱贫记》搬上舞台,挖掘典型,广泛宣传全国劳动模范吴天来、最美中国符号人物郁再俭等先进事迹,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和发扬“为了生存、永不言弃”的精神。以“瑶家夜校”为平台,一头抓学生素质教育,一头抓家长素质提升,全面开展感恩、法纪、习惯、风气、自尊教育“五大教育”,改变贫困群众的落后观念、生活陋习,从骨子里挖掉“病根”。
聚焦基础建设,强化统筹兼固。凌云县高山绵延、山势险峻,交通不便、饮水困难的比较突出。该县统筹分步推进,开源节流,多措并举筹集资金,积极争取项目列入中央、自治区项目库,把凌云的建设纳入中央和自治区的“盘子”;紧紧依靠中区市直后援单位和“两广”协作,争取资金倾斜;主动对接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争取信贷支持。通盘谋划全县基础设施建设,先易后难,建成三级公路7条215公里,村际联网路104条607公里,屯级道路327条723公里,有效疏通石山区“毛细血管”。推进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建成家庭水柜1540座,集中供水工程179个,全面提升贫困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聚集住房保障,强化易地搬迁。凌云县石漠化片区生态脆弱,发展局限性大,“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村屯比较多,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最佳途径。该县聚焦“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解决好后续发展问题,化解搬迁户焦虑。通过思想动员,逐户宣传搬迁政策,完善产业配套,建设扶贫车间,开辟家庭农场,推动土地流转,让迁出户方便务工、就近务工,解决入学、养老、就医等基本保障问题,提高搬迁群众对新家园、新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全县16个安置点都实现党的组织、产业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区管理、教育保障、社会保障“七个全覆盖”,迁出群众情绪稳定,安置点秩序良好。
在脱贫攻坚战中,凌云“一块骨头一块骨头啃”,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疏通经络、打通关节、突破瓶颈,逐步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2016年以来实现8533户38177人脱贫,38个贫困村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5.43%降至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