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民政厅厅长 益西达瓦
十年前,“5·12”汶川地震猝然而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倾情支持下,四川夺取了抗震救灾全面胜利。
十年来,四川民政发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成功应对“4·20”芦山强烈地震、“11·22”康定地震、“6·24”茂县特大山体滑坡灾害、“8·8”九寨沟地震等重特大自然灾害,受灾地区实现振兴发展、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四川民政系统勇于突破、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勇于实践,探索走出一条具有四川特色的防灾减灾救灾新路子。
十年四川防灾减灾救灾探索路
十年来,四川民政紧紧围绕构建“‘减灾—备灾—救灾—灾后救助’四位一体综合救灾大格局”工作思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实现灾前预防与应急处置并重,常态减灾与应急救灾相结合,全省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更趋完善,防灾减灾救灾综合能力极大提升。
强化政策制度创制,着力构建联动、高效、规范、有序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牢固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初步构建起“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灾害分级管理、属地管理为主”的防灾减灾救灾领导体制。先后出台《四川省城乡规划条例》《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四川省“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四川省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灾害管理办法》等法规文件,修订《四川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四川省重大自然灾害主要损失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等系列制度,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加强防灾工程建设,着力增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应急指挥体系建设方面,建成覆盖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的省市县乡四级综合减灾应急指挥体系和灾情信息网络,有力提升灾害应对信息化手段;建成省级地震灾害快速评估业务系统,实现震后3小时初步形成评估报告。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面,已建成避难场所821个,基本形成覆盖全省、布局合理、有灾能避的应急避难场所网络体系。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方面,制定出台《四川省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标准》,建成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455个。救灾物资储备方面,建成省市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191个、救灾物资储备点1210个,存在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乡镇(村)全部建立储备点,基本形成“覆盖全川、辐射西南”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体系。应急演练方面,坚持年度开展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的“省级抗震救灾综合演练”,适时开展军地联合应急演练,增强了应急联动和军地协调配合能力。同时,坚持未雨绸缪、关口前移,着力固本强基,大力实施城乡住房、学校等建筑物加固、地质灾害治理、蓄滞洪区建设等防灾减灾能力建设项目,综合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
打造立体预警网络,着力提升灾害风险综合防范能力。地震灾害监测预警方面,自主研发涵盖地震预警监测、地震预警信息产生、信息发布、信息接收和应用等环节的全套地震预警技术体系,填补了我国地震预警领域一系列空白。气象监测预警方面,全省气象观测站网平均间距缩小到10公里,基本实现新一代天气雷达盆地全覆盖,气象预警信息社会单元覆盖率比5年前提高13.5%。山洪灾害预警方面,将县级监测预警平台延伸至4039个乡(镇),建成自动监测站点6636个、监测预警平台197个,省防汛指挥中心平台实现对全省1.2万个站点的实时监测。地质灾害预警方面,开展了76个县域地质灾害详查,排查核实隐患点4万余处,紧急转移避让3万余人,避险搬迁8万户、工程治理961处和排危除险2634处。截至目前,初步建成“四川省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省级指挥平台,实现19个省级、210个市级和905个县级部门预警联动,构建起了“天罗地网”的预警格局。
探索恢复重建新模式,着力增强灾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分析四川近十年的自然灾害,大都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同样也是生态脆弱区。在恢复重建中,四川民政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内涵,坚持走“绿而美、绿变金”的发展振兴之路,既考虑灾区原有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又充分利用恢复重建提供的机遇,高起点、高标准重建;既高度重视产业升级、节能环保,又努力实现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赢,在产业培育上继续发力,加快实现发展动能接续、转换。特别是芦山地震恢复重建中,探索出“新形势下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灾后恢复重建新路子”。
构建宣传教育大格局,着力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开发“四川减灾”公众号,定期或不定期推送防灾减灾知识;每年举办“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主题教育宣传,初步构建起线上线下相结合宣传格局。以省防灾减灾教育馆为平台,定期开展防灾减灾知识讲座,举办防灾减灾趣味活动,吸引更多中小学生参与,初步形成“小手牵大手全民重防灾”的宣传模式。以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演练为契机,普及防灾减灾知识,让防灾减灾文化逐步深入人心,形成基因传承。全省共举行防灾减灾演练4.3万次,发放宣传资料344万份,摆放各类展板403万幅,举办培训讲座8万场次,培训答疑27万人次。同时,我们加强与国内外科研单位的联系,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学术交流,推动全省防灾减灾理论研究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创新社会动员机制,着力规范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坚持把支持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作为创新和完善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纳入政府灾害治理体系和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成立“四川省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统筹中心”,统筹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协调、沟通和资源统筹等工作。实践中,提出“属地为先、米字切割,网格布局、八方落地,中心开花、灾区结果”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灾之路。在全省多灾易灾地区建立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在地协调站”,分期分批建立遍布全省21市州和部分高风险区县的协调站,组成一张覆盖全川、辐射相邻省份的在地协调网络,实现黄金72小时之内资源匹配、信息分发、力量统合的最优化。
十年防灾减灾救灾四川经验
十年风雨,我们一次次与灾难抗争;十年奋战,我们一次次从灾难中崛起,在实践探索中积累防灾减灾救灾“四川经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绿色发展之路是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核心。过去十年的防灾减灾救灾中,四川民政始终全过程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正确处理人和自然、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推动防灾减灾工作更好服务于经济发展,更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防抗救”相结合,不断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是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根本。过去十年的防灾减灾救灾中,四川民政始终立足防灾减灾救灾相统一,灾前灾中灾后相统筹,坚持贯彻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原则,在中央统筹指导和支持下,各级党委和政府分级负责,就近指挥、强化协调并在救灾中发挥主体作用、承担主体责任,高标准、高质量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各项工作。
注重科学重建,提升协调发展能力是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途径。过去十年,四川先后经历汶川、芦山、康定、九寨沟等地震。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始终坚持恢复重建与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相结合,与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相结合,把握好恢复重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针对灾区的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等进行科学规划和重建,既注重灾区恢复重建现实需要,又注重灾区长远发展,实现了防灾减灾救灾、灾后恢复重建、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
健全法治体系,增强应急响应能力是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前提。过去十年,四川颁布了一系列关于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为防灾减灾救灾管理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共同参与、属地管理为主的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逐步完善,工作合力显著增强。救灾准备、应急指挥、抢险救援、医疗救护、灾后重建、灾害救助、军地联动等机制进一步健全,有效提升了灾害应急响应能力。
统筹各方力量,提升灾害救援能力是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保障。在过去十年的减灾救灾中,四川民政注重发挥各方力量,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统筹与配置的最大效率。经历了接受社会力量参与、指导社会力量参与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三个阶段。事实证明,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常态减灾、应急救援、过渡安置、恢复重建等工作,有利于构建多方参与的社会化防灾减灾救灾格局,提高救灾能力和效率。同时,充分引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有利于降低政府救灾压力,提升救灾的长效机制和可持续性。
来源:中国社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