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塑料污染 建设美丽中国”世界环境日环境艺术展在京举行
发表日期:2018-06-04 14:06:16

6月2日,由联合国环境署驻华代表处、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北京市环保局、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举办,北京电影学院数字媒体学院承办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在北京朝阳规划艺术馆举行,向社会各界和公众宣传联合国环境署确定的“塑战速决”主题和生态环境部确定的“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主题,号召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为减少塑料使用做出努力。

ffc8a6194c55ec1_size124_w500_h333.jpg

挪威驻华大使裴凯儒受邀参会致辞

联合国驻华协调员罗世礼、挪威驻华大使裴凯儒、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副司长杨小玲、联合国环境署驻华代表涂瑞和、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李晓华、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刘清、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尼跃红、前中国女排队长,奥运冠军,惠若琪女排发展基金创始人惠若琪女士等嘉宾出席活动,并在现场揭幕了由北京电影学院艺术家叶风先生团队所设计的利用废旧塑料设计搭建的环境艺术作品。

“塑战速决”是联合国环境署确定的201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今年世界环境日呼吁公众齐心应对当今塑料污染这一环境挑战,考虑如何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减轻塑料污染对自然环境、野生动植物和我们自身健康造成的沉重负担。虽然塑料具有许多有价值的用途,但如今我们过度依赖一次性塑料,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后果。

在中国,生态环境部确定“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为今年环境日主题,旨在推动社会各界和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携手行动,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1.jpg

联合国驻华协调员罗世礼致辞

“全球塑料垃圾高达49亿吨,但只有其中的9%得到回收利用,其余的废弃塑料都被填埋在地下或者冲刷到土地和海洋中。 如果我们保持目前对塑料制品的消耗,那么到2050年,将会上涨到120亿吨。”联合国驻华协调员罗世礼先生代表联合国驻华机构致辞,他提到,“幸运的是,比塑料制品更好的替代品正随着技术发展不断产生,市场上已有替代材料。但是,即使技术已经不成问题,我们也需要积极推动技术进步来加速这一进程。作为消费者,我们所有人都可以通过减少使用塑料,并在日常消费中选择其他替代品来发挥作用。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就能够减少对塑料的需求,并激励企业开发其他替代品。”

2.jpg

生态环境部宣教司副司长杨小玲致辞

生态环境部宣教司副司长杨小玲在致辞中指出。中国政府历来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解决国内环境问题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实践到认识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呈现出稳中向好的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我们每个人积极参与。今年六五环境日,生态环境部将联合中央文明办等5部门共同启动“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主题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各界和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携手行动,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3.jpg

联合国环境署驻华代表涂瑞和致辞

联合国环境署驻华代表涂瑞和先生介绍说,塑料制品为人们生活提供了各种方便,但大量废弃后难以降解的特性使微废塑料已成为水体、土壤和海洋非常主要的污染源。为此,联合国环境署确定今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塑战速决”,号召与塑料污染决战,也与中国污染防治攻坚战相呼应。

4.jpg

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刘清发言

刘清副秘书长代表中国消费者协会号召广大消费者积极行动起来,改变自身和家庭不良消费习惯,倡导节约,减少浪费,为改善环境质量和塑料污染作出贡献。

5.jpg

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李晓华致辞

6.jpg

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尼跃红致辞

接下来的圆桌讨论环节,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贾峰担任主持人,邀请嘉宾们进一步探讨了从各自行业、各自机构角度出发,如何做美丽中国的行动者。

7.jpg

圆桌论坛

贾峰随身携带布袋,用了23年,替代的塑料袋无以计数。前中国女排队长、奥运冠军、惠若琪女排发展基金创始人惠若琪说,其实保护环境就是拯救人类自己。看到一些海鸟和鱼类的身体上附着塑料很心痛。并且,作为运动员有些人可能要通过吃鱼类补充营养,鱼类吃塑料,塑料最终也会进入人身体。微博副总经理兼社会责任总监董文俊探讨了利用社交平台,向公众传播塑料污染的危害。朝阳规划艺术馆馆长杨军则介绍了废旧老工厂升级改造绿色使用的朝阳艺术规划馆历史。

此次活动现场同时还揭幕了由北京电影学院设计的环境艺术作品。联合国环境署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十余个主要城市,包括香港、新加坡、马尼拉、曼谷、巴厘岛、北京、首尔、东京、奥克兰、悉尼、新德里、上海等地推出采用废塑料建成的艺术作品展览。在北京,由北京电影学院数字媒体学院副院长叶风进行设计搭建。

8.jpg

北京电影学院数字媒体学院副院长叶风阐述作品理念

据叶风先生介绍,该作品名为《绿水青山——道》。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正改变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和生态关系,该作品通过观众对装置空间的在场体验,引导观众从中国传统世界观的角度对环境保护这一当代世界重要话题进行思考,解决当前时代人与自然环境相处所遇到的困境。

叶风创作环保公益作品《绿水青山——道》

9.jpg

10.jpg

22.jpg

“对自然山水的艺术化表现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内容,而《绿水青山——道》通过回收的塑料材料,加上灯光等现在介质与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书法艺术语言相结合,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山水画、造园等造型艺术当中意喻生命起伏流动的意向,表达‘天人合一’的世界观理念,以穿、留、观、听等体验方式与观众对话,共同探讨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自然之‘道’。”叶风表示。

12.jpg

前中国女排队长、奥运冠军、惠若琪女排发展基金创始人惠若琪

惠若琪参观了艺术家为呼吁全世界减塑而创作的艺术作品,她表示,这些艺术作品从视觉感官上非常震撼,艺术家用回收的旧塑料加以艺术化的创作,不仅给了人们一种亲近山水自然的美感,还会去思考如何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以及使用过的塑料制品如何进行有效合理地处置。从叶风老师对于其作品的阐述,我们也在反思“古代有污染吗”这样一个议题,在古代大家更亲近自然,人与自然能够更好地和谐相处,而现在我们的生活似乎在远离自然,又向自然过度索取,又破坏了生态环境。艺术家希望通过他们的作品,让大家能够醒悟和思考,其实环保就是从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开始的,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不要随意乱丢弃塑料制品。希望大家一起做美丽中国的倡导者,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

本次活动共有近100名来自政府、使馆、国际组织、学术机构企业以及媒体等的各界来宾参与,共同为解决当前时代人与自然环境相处所遇到的困境思考和发声。


来源:凤凰网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