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赵薇和公益圈撕起来的「基金会管理费」,是咋回事?
发表日期:2018-07-14 10:37:49

最近有一件事居然让娱乐圈饭圈和公益圈开撕了…… 

事情是这样的:

6月29日,赵薇发了一条微博,主题是讲述自己的“V爱白血病基金”:

 QQ图片20180714102514.png


但在微博中有这么一句话:

“这是罕见的甚至是唯一的一个没有管理费的慈善基金”。

正是这句话引起了争议。公益人孙春龙转发并评论:“没有管理费?做公益还是有点常识。”

QQ图片20180714103359.png

孙春龙是谁呢?他原本是《瞭望东方周刊》社会调查部主任,曾发表过《山西官煤勾结黑幕》《金三角毒枭禁毒》《中印边境真相》等报道,2011年6月辞去瞭望东方周刊职务,成为“老兵回家”公益活动的发起人、策划者和职业志愿者,是一名全职公益人。

在孙春龙提出质疑后三天,和赵薇一同成立了V爱白血病基金的陈砺志先生回复了相关质疑:

QQ图片20180714102530.png

小王子给大家划下重点:

1、V爱基金并不是没有管理费,而是不从捐款中拨付,由两位发起人(赵薇与陈砺志)单独承担;

2、之所以用这种模式,是因为担心公众会质疑,所以“不得不采取这种安全模式”;

3、对“没有管理费”的表述不准确道歉。

随后赵薇也转发并说:“是我的表述不够准确,准确的表述应该是:所有的捐款都用于患者,行政管理费用由两位发起人单独承担。”

QQ图片20180714102543.png

赵薇与陈砺志先生的回复不可说不诚恳,但就像后来孙春龙在文章《回复赵薇及其粉丝,兼致范冰冰韩红等明星的一封信》中说的那样,赵薇与陈砺志先生其实根本没触及问题本质,因为最关键的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管理方式会对整个公益行业造成怎样的伤害。

管理费 = 公益机构“抽点”?

这也不是管理费第一次引起争议了。

就在半年前,安徽一名6个月的婴儿航航不幸被取暖器烤伤,全身烧伤总面积达15%,伤势严重。

QQ图片20180714103900.png

为了帮助航航,上海大树公益服务支持中心在腾讯公益发起“紧急救援烧伤宝宝”项目,不过项目预算中的介绍却引发众多网友质疑。

有募捐人发现,在项目预算的详细介绍中,募集的费用被划分为3个部分:其中航航医疗费用约46万元,剩余部分为3%的机构执行费13756元,以及1%的基金会管理费4770元。

QQ图片20180714103915.png

“给孩子捐款怎么成了给机构交钱了?”

有人认为,大家的捐款本来就是孩子的救命钱,结果公益机构却从中“抽点”,这不是违背了公益的初衷吗?

管理费到底都花哪了?

大部分捐款人对管理费的质疑是基于一个认知:公益本来就是无偿的免费的,哪有什么要花钱的地方?

但我们都知道,每一个行业最宝贵的财富就是人才,公益行业也不例外。如果我们把公益作为一个专业行业,了解公益其实也一套完整的运作体系和人员结构,就能理解“管理费”的用处了。

举几个例子:

比如曾发起「小朋友画廊」的WABC机构,其团队就是由一群接受医学、教育学、心理学训练的专业人员组成。因为一个公益项目,无论类型是什么,无论规模多大,它的前期调查、过程介入、后续处理等所有事项,都有需要一支常态化的专业队伍来运作。

QQ图片20180714103928.png

WABC团队部分成员,其中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等

来源:WABC无障碍艺途

比如花了数十年研究中国农村孩子营养健康问题的REAP团队的核心成员,就是由斯坦福大学、中科院、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研究人员和专家学者组成。正是因为专业的学者进行了严谨的研究,REAP 才能最终促成营养午餐政策的出台。国内像这样研究型、智库型基金会还有很多,人力成本就是他们最大的投入。

比如最近因为《我不是药神》而进入公众视野的医疗公平,如果没有对医疗、疾病、公共事务等方向深耕多年的专业人才,又怎么能影响政策呢?

还有公益机构接收善款后,对资金安全的保护与信息的公开、回馈,都需要极大人力物力的投入。比如我们熟知的壹基金,每个月都需要向社会公开善款收支与项目进展,这么大的工作量必须由专人来执行。

可以说,管理费是公益机构得以生存并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所以这几年很多公益机构都在努力向公众传达“公益≠免费”的理念。

但今天V爱白血病基金一句骄傲的“零管理费”,殊不知其实不仅伤害了公益人,更伤害了整个公益行业。

用孙春龙的话说,是“在开公益的倒车”。

“零管理费”的说法

间接加剧了“做公益不就该拿工资”

的刻板印象

这正是我们担心的。

因为过分强调“零管理费”,对于慈善观念尚未成熟的中国民众也许会产生某种误导:做慈善执行不需要成本,公益人也不该拿工资。

而这不仅会伤害到以操作为主的草根NGO的生存空间,也会越来越留不住优秀的人才,最后导致整个公益行业发展非常缓慢。

更糟的是

也许会越来越多基金会以

“零管理费”吸引捐赠

目前《慈善法》的规定是:基金会管理费用不得超过年度总支出的10%。

其实和美国20%甚至更高的比例相比,中国的管理费用比例已经很低了。

但在公众仍以"零成本"来要求公益机构的情况下,为避免公众误解,基金会就会"零管理费"为噱头来吸引捐款者,这也是陈砺志先生对V爱白血病基金的说法。

但这样会有什么后果呢?为了迎合捐款者期待(不仅是公众,还有企业、政府等),公益机构不得不进一步压缩成本,公益人也没法得到专业的支持,也就没有专业化产出和效率。

破局管理费争议的核心

是要给公众一个明白账

其实分析下来,公众之所以质疑管理费,原因不外乎两个:

一是公众仍然认为公益应该是无偿的;

二是公众不知道管理费都花在哪了。

QQ图片20180714102313.png

因此要解决管理费争议,最关键的根本不在于“应不应该有管理费”,而是要用更公开透明的方式让公众知道每一笔钱的用途与去向,让公众知道管理费是正当的、科学的,并不如大家所想象的那样“面目可憎”。

还记得这几年的互联网几大烧钱战役和知识付费浪潮吧?如今我们都越来越接受两个观念:

1、免费的其实才是最贵的;

2、好产品好服务好内容值得我们为之付费。

这些道理在公益行业一样适用。

对于这个行业的每一个机构来说,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对机构的运营管理费用进行负责任的、实事求是的宣传。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也只有公益行业越来越专业、科学、规范,有更多优秀的人才进入,才能更好支持到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而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来说,如果能更加理解管理费对公益机构及整个社会的价值,同时监督好管理费的使用,已经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来源:3E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