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输血”为“造血” 提升脱贫“战斗力”
发表日期:2018-11-27 16:03:12

 “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以往大水漫灌粗放式的“输血式”扶贫虽能解决一些贫困户眼前的生产生活困难,但不是一种可持续的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扶贫对象导致贫困发生的各种因素和障碍。因此,在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进程中,仅靠“输血”扶贫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技能扶贫、产业扶贫等“造血型”扶贫济困项目,形成长效机制,提高贫困群体自我发展能力,提升脱贫“战斗力”。

技能扶贫 以智扶志

针对我国还有很多因劳动力素质不高、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不足而无法脱贫的人,以及因缺技术、缺经验,打工的机会和收入均不高的贫困家庭,全国多地开展了扶贫技能培训,争取“培养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近年来,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把强化技能培训作为开展精准扶贫的关键措施之一,按照“一乡一品”的思路,对有劳动能力和培训需求的贫困户分类进行订单式劳务培训,让贫困户“零成本”学技术。据了解,七里河区位于兰州市中南部,有超过九成的面积都是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参加培训后,不仅活好找了,收入高了,最重要的是能被人瞧得起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王坤宏说,打零工时常被人看轻,没少受冤枉气。“按照这个势头,今年我们家就能脱贫了。”王坤宏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他打算下半年报名参加出租车上岗培训,“出租车司机的工作比较稳定,收入也高,还能更方便地照顾家里。”

技能培训对贫困户来说是一条走上脱贫致富道路的有效途径。改变了扶贫方式,增强了脱贫技能,使贫困群众拔掉“穷根”,拓宽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实现了对贫困群众的帮扶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产业扶贫 聚力造血

除技能扶贫外,农村“造血型”扶贫基地作为精准扶贫的公益项目,也从单一的经济型救助向项目型救助转变,从“输血型”救助向“造血型”救助并重转变,通过打造“造血型”扶贫基地,让村民走上可持续的致富路。

浙江省湖州练市镇丰湖羊生态养殖场于2012年被浙江省慈善总会选为浙江省慈善“造血型”扶贫基地,依托本地农村的湖羊养殖产业优势,通过采取“慈善组织+基地+贫困农户”的帮扶模式,为贫困农户提供湖羊,增强他们的自我“造血”功能,将临时受助变成主动自救,使贫困户能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增加收入、脱贫解困。

通过对当地第一轮被扶持对象的抽样调查,每养殖1头种羊(母羊)1年以上,平均每年就能获得收益1500元左右,按照每户平均发放种羊(母羊)2.5头,每户每年可增收3750元左右。实践证明,湖羊养殖造血型扶贫是一种精准扶贫模式,具备慈善造血型扶贫的主要条件,只要贫困农户有自救能力,通过自己的劳动,精心养殖,就能快速产生经济效益。

此外,浙江温州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计划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造血型扶贫基地”进行扩大建设。符合条件的扶贫基地如温州市藤穗粮食专业合作社绿色大米示范基地带动农户300多户,实现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合作社成员享受统一繁育种苗、统一销售、生产资料集中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等一系列服务,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实现了规模经营,促进了种植户的增收;瑞安市顺泰毛芋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1500户,内联农户、建基地、帮技术、传信息、定标准、抓质量,外联市场,创名牌、拓销路、树形象。通过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科技进步提高产品品质,通过建设市场、统一销售拓宽市场销售渠道,促进合作社发展。


来源:慈善公益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