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近年来,企业扶贫可谓各显神通,用经营智慧、长远眼光设计出诸多创新型的扶贫方法,取得了显著效果,作出了重要贡献。企业扶贫的行动值得赞叹,企业扶贫的经验需要总结。今天我们带大家领略广大企业的扶贫智慧。
转眼2020年已过大半,脱贫攻坚战也进入倒计时阶段。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扶贫模式和对口支援格局帮助我国在响应联合国消除贫困目标的行动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脱贫工作任务繁重,高质量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完成十三五规划离不开社会全员参与。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产业经济优势促进贫困地区发展,与政府、社会组织联动,为贫困地区投入巨额资金、输入优秀人才、引入先进思想,促进贫困地区的“智志双扶”。
“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企业开发扶贫项目不是短期性、公益性、无计划的投入,企业可以通过开展产业扶贫和劳动力转移等项目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帮助企业塑造负责任的品牌形象,增加企业品牌美誉度。
在决胜脱贫关键时期,越来越多的企业认真总结精准脱贫的经验做法, 为未来深入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做准备。
企业为我国扶贫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01
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是我国脱贫攻坚事业中的重要力量
国有企业积极承担定点扶贫任务,据了解,96家中央企业承担着246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定点帮扶任务,约占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总数的42%;多家中央企业还承担了对口支援工作,中央企业在全国各地的分子公司,还结对帮扶了地方党委、政府安排的数千个定点扶贫县(乡、村)。有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中央企业定点扶贫的246个贫困县中,219个已宣布脱贫摘帽或正在检查验收,约占中央企业定点扶贫县数量的90%。
02
民营企业成为我国脱贫攻坚的生力军
2015年10月,全国工商联、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光彩会发起“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以民营企业为帮扶方,以签约结对、村企共建为主要形式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村、贫困户进行精准帮扶。截至2020年6月底,全国进入“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台账管理的民营企业有10.95万家,精准帮扶12.71万个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村6.89万个。
据全国工商联统计,截至2020年6月底,“万企帮万村”累计产业投入915.92亿元,公益投入152.16亿元,安置就业79.9万人,技能培训116.33万人,共带动和惠及1564.5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03
外资企业是我国扶贫事业的新生力量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外资企业积极响应中国政府脱贫攻坚号召,调整企业社会责任和公益战略,主动对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了显著成绩。
中国扶贫基金会的资料显示,其与百胜集团、中国三星、VISA、葆婴、菲仕兰、星巴克、苹果等外资企业开展扶贫合作项目,项目惠及100多个县近70万人次,不仅辐射带动了贫困人口脱贫增收,而且在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
精准扶贫行动特点
有心
企业积极承担扶贫工作,将扶贫工作融入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日常经营
企业将扶贫工作纳入重点工作进行管理。根据2020金蜜蜂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调研评估问卷的调查数据,接受扶贫调研的151家企业中,超过一半的企业是基于企业的意愿自愿开展扶贫工作,认为精准扶贫工作是企业天然应承担的责任以及打造负责任形象的需要。调研数据还显示,超过七成的企业都制定了精准扶贫工作年度目标、编制了中长期的扶贫规划或将扶贫工作融入了企业整体发展战略。
▲企业精准扶贫工作管理情况
中国宝武不断提炼总结扶贫工作的经验和方法,形成“领导重视、体系完善、制度健全、工作到位、沟通有力、评价及时”的扶贫工作机制,创新“541”项目管理法,构建“五位一体”监督检查体系,努力履行好脱贫攻坚责任。
企业注重引入外部力量,携手社会组织、合作伙伴等利益相关方共同推进扶贫事业
企业在扶贫过程中注重发挥企业优势,广泛联结不同利益相关方,携手帮扶对象、消费者、合作伙伴、媒体、公益组织、社会力量等多个利益相关方广泛参与到扶贫事业中,形成扶贫合力。对内发动企业员工,对外积极协调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联合各类社会组织,激发扶贫对象能动性,凝聚合力,发挥联动效应,并注重与贫困群众及各利益相关方共享扶贫成果。
中化集团作为全国最大的农业投入品一体化经营企业,在贫困地区集中优势资源,将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Modern Agriculture Platform,简称MAP战略)应用于产业扶贫,带动农户从普通品种向优质品种转变,从凭经验向讲科学转变;与高校试验站建立技术互助,通过测土精准施肥,成长节点全程指导,降低果农成本。
▲中化集团MAP助力贫困地区提升农业产业链价值
伊利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全产业链综合优势,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合作企业共同参与扶贫事业。2019年,伊利联合产业链供应商共收购青贮30468吨,为10个结对村农户创造收益约1000万元;倾力打造的“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项目,建成后仅核心启动区预计将带动至少2400亿元的产业链经济贡献值,提供直接就业岗位约6万个。
▲伊利联合产业链供应商收购青贮
中国移动安排集团内部9个实力较强的东部省公司结对帮扶定点六县,帮助引入帮扶资金、销售农产品;同时发挥企业规模和影响力优势,对内发动50万员工,对外动员10亿客户,积极协调各方合作伙伴,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扶贫。
▲中国移动“网络+”扶贫模式,携手内外利益相关方参与合力攻坚
企业加强扶贫工作的总结与推广,通过精准扶贫白皮书、扶贫专题等形式披露企业精准扶贫工作情况
“如何提高企业所梳理的扶贫信息曝光,增加企业扶贫工作的透明度,发挥企业在扶贫工作中的示范作用,带动社会实现精准脱贫”等问题一直阻碍着企业通过扶贫工作经营自身品牌价值工作的进展。
社会责任报告的扶贫专题、企业精准扶贫白皮书等纸质传播材料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企业在撰写这类材料的过程中,全面整理扶贫信息和政策要求,统计扶贫投入,梳理扶贫成效,理清扶贫思路,判断扶贫进展及困难阻碍。这个过程有助于企业在内部有效宣传和普及扶贫理念、提高员工扶贫工作参与度。
另外,企业以纸质材料为宣传媒介,能对外有效地提高社会对企业扶贫工作的认可度。
▲中国一汽发布《2019年精准扶贫白皮书》
▲中国石化在《2019社会责任报告》中设置扶贫专题
有行
企业在给贫困地区创造价值的同时助力自身发展,将扶贫工作打造成互利共赢的责任实践
企业在解决社会扶贫问题的过程中,注重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将扶贫工作与自身业务发展有机结合,在给贫困地区创造价值的同时助力自身发展。
国家电投立足自身新能源产业优势,在“以发展促扶贫、以扶贫促发展”的共赢理念指引下,依托发展清洁能源的企业战略,充分利用贫困地区的自然条件优势,在适宜的贫困地区投入产业扶贫资金,因地制宜地发展光伏扶贫。光伏产业的发展在客观上起到了加速推进电能替代、改善我国能源结构的作用,同时,能够加强对贫困地区的环境和生态保护,有助于打造地方新能源产业链,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国家电投集中式光伏扶贫投资规模及扶贫效应
中国石油在新疆建成了包括勘探开发、炼油化工、油气储运、油气销售、工程技术、金融服务等在内的完整石油产业链,带动新疆的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能源供应和保障基地。
▲中国石油在新疆建成的完整石油产业链,带动新疆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深农集团借助旗下农批市场优势,协助帮扶地区将特色农产品推向深圳乃至全国市场,把农产品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发展优势,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深农集团旗下各地市场为帮扶地区提供交易场地500余个,累计实现交易量100余万吨,销售额近30亿元。
▲深农集团成立深圳首个消费扶贫中心,促进脱贫攻坚的同时进一步丰富深圳市民乃至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
继续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经过多年的扶贫工作,企业积累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扶贫经验。企业通过全面、系统的总结和提炼,在扶贫报告中形成独具企业特色的扶贫模式,将为企业和社会更可持续、更有效的衔接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全面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
企业将继续攻坚,全力支持帮扶地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实现脱贫摘帽。与此同时,企业并不会止步于绝对贫困的消除,对已进入脱贫整固阶段的定点扶贫县,将持续进行帮扶不放松,确保已脱贫地区不返贫,助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帮助对口扶贫地区实现“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乡村兴”的目标,带动贫困地区群众迈向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中央企业精准扶贫模式(第一辑)》《10万家民企参与“万企帮万村”》《企业为我国扶贫开发事业做出巨大贡献》《2019“外企扶贫行动”:外企作为新生力量亮相中国扶贫舞台》
来源为微信公众号:金蜜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