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洪灾需求分析与行动建议:社会救援力量有序有效协同是巨大挑战
发表日期:2021-07-26 10:23:57

微信图片_20210726094911.png

本文继续汇集了关于河南7·20洪灾响应的需求分析和行动建议。除了来自《7·20·河南特大洪灾| 卓明简讯(四)》的判断、分析与建议外,还有来自方德瑞信、资助者圆桌论坛CDR的战略性捐赠倡议,以及来自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贾西津的观察和评析。

其中,卓明特别吁请相关组织及早部署资金、物资和地方合作伙伴,考虑采购和物流时间,尽快衔接上灾后紧急安置,并结合安置时期的本地资源评估,考虑在重建阶段投入;并提醒,各社会组织、团体和企业在确定赈济地点时,需要做好需求动态评估和彼此协调,避免发生赈济盲点和物资分配严重不均衡。

*题图素材来自网络。

一、河南7·20洪灾灾情形势概要

据“大河报”消息,7月17日8点至22日6点,新乡市出现较大面积的暴雨灾情,最大持续降水量达907毫米。持续强降雨,造成新乡共产主义渠合河站河、卫河汲县站水位超警戒水位,共有7座中型水库溢流。

据“央视新闻”消息,7月21日10时,鹤壁市防指决定于将防汛应急响应级别由Ⅱ级提升为Ⅰ级。根据气象部门预测,近日鹤壁市仍有强降雨,局部地区有大暴雨。淇河、卫河、共产主义渠上游地区也将出现大到暴雨,防汛形势异常严峻。7月22日晚,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新镇镇的卫河河堤决口,导致附近村庄被淹。

据河南省应急管理厅消息,截至7月23日,河南强降雨已造成56人遇难、5人失踪,全面救援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备受社会关注的京广路隧道救援清理仍在继续,已确认有人员遇难。

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卓明)发布于7月23日16时30分的《7·20河南特大洪灾 | 卓明简讯(四)》对此次洪灾的受灾区域进行了综合概括:

郑州西南方向山区,包括巩义市、荥阳市、新密市及下辖乡镇,最早受到洪水影响,地质灾害阻断交通,物资难以进入。

郑州以北、太行山前的卫河流域,包括新乡市卫辉市、牧野区、凤泉区、辉县、鹤壁市淇县、浚县,普遍遭受洪水漫溢,部分堤岸出现决口,几乎所有农村和县城均已严重受灾,根据现有的村庄求助信息统计,估计可能至少有十几万人被困,仍处于抢险和人员转移阶段。

郑州以南,中牟、尉氏、扶沟、西华均已受灾,受灾面积有可能将进一步向南扩大。以上区域尚未有详细的受灾数据。

卓明还特别提醒注意两张图片,一张是@中国气象爱好者和@风云梦远制作的“2021年7月23日河南水情图”,另一张是卓明制作的截至7月23日13时的“(新乡市)路况信息汇总图”。

微信图片_20210726095416.jpg

(卓明提醒:尤其须留意红色所示的危险河段两岸的县市及下辖农村。)

微信图片_20210726095422.png

(卓明提醒:可见仍有多处积水、塌陷和漏电。)

7月23日16时00分,河南省气象台继续发布雷电黄色预警:预计未来6小时内,济源、焦作、新乡、三门峡、洛阳、南阳、平顶山、开封、周口、商丘十地市和安阳、郑州、许昌三地区西部部分地区有雷电活动,局部伴有1小时30到50毫米的短时强降水、7级左右短时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二、救援和赈济形势概要

(一)政府

据“央视新闻”消息,由应急、水利、住建、卫健委等部门组成的国家防总工作组,于7月22日赴河南新乡协助指导防汛救灾工作。工作组从中央防汛抗旱物资储备郑州仓库中紧急调拨40艘冲锋舟,协调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工程应急救援中心(中国安能)2套动力舟桥前去支援。

据应急管理部消息,该部于7月22日22时启动第二轮消防救援队伍跨区域增援行动,调派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湖南5省(市)消防救援水上救援专业队伍510名指战员、64台远程供水和排涝车辆,以及100艘橡皮艇,连夜赶赴河南开展排涝抢险救灾。

此外,国家防办、应急管理部会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在7月22日紧急调用中央防汛物资玻璃钢冲锋舟55艘、48马力操舟机50台、50马力操舟机5台、专用机油55箱、救生衣1000件,支持河南省抗洪抢险救援工作,其中,新乡市玻璃钢冲锋舟40艘、48马力操舟机40台、专用机油40箱;鹤壁市玻璃钢冲锋舟15艘、48马力操舟机10台、50马力操舟机5台、专用机油15箱、救生衣1000件);同时,紧急调用中央储备防汛抗旱物资100kw拖车柴油发电机组2台、大流量潜水电泵1台、移动排水单元2台,支持黄河水利委员会排涝抢险工作。

据“河南日报客户端”消息,截至7月23日16时,共有5290名部队官兵、3万名公安干警、16.4万名志愿者、5556人外地救援队伍、40多万名党员干部参与了郑州的抢险救灾。郑州市通讯已基本恢复,预计24日基本恢复供电,25日基本恢复供水;消杀和防疫工作也已展开。

(二)民间救援队、社会组织

据“基金会救灾协调会”消息,“7.20洪灾郑州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协调中心”统计,截至7月23日下午17时,河南7.20洪灾救援登记报备救援队、社会组织、基金会等296个。其中,139支队伍、救援人员2227人已到达前线,携带救援车辆519辆、各类舟艇271艘、发电机、帐篷、破拆装置、照明装置、救生圈、急救包、水泵等装备物资若干,开展社会协同、物资搬运、帐篷搭建、安全排查、群众转移、搜寻搜救等应急志愿服务,据不完全统计,各救援队完成救援任务232次,转移群众14700余名,转运矿泉水3550箱、食品4000余件、其他物资若干。另有17支队伍在途,2支队伍返程,138支队伍备勤。

但是,“三联生活周刊”一篇题为《新乡:乡村在等待救援》的报道中,“新乡救援对接”群的一名线上志愿者告诉记者:“目前求救数量和救援队数量是严重不匹配的。我们已经收到了近两千条求助信息,许多都是整村村民受困,但是目前登记在表的拥有皮划艇等专业救援设备的民间救援队总共不过一百个,其中能拥有二十艘皮划艇的都算规模大的了。这些救援队基本都在紧张的救援过程中,面对新的求助信息,往往也是爱莫能助。”

关于民间救援队伍的抢险救援工作,《时尚先生》专题报道组的文章《一支民间救援队在河南农村的24小时》,记录了一支来自北京的民间救援队在荥阳市刘河镇反坡村救援被困村民的全过程,推荐阅读。

7月23日,腾讯基金会联合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发起“援豫救援队保障项目”,向驰援河南灾区的救援人员提供经费支持。近期在河南参与抗洪救灾的救援队伍均可申请,每支救援队可以申请一次经费资助,最高标准是10万元,资金可用于购买人员保险、设备采买、交通差旅、餐食补贴等。扫描下图小程序码即可填表申请:

微信图片_20210726100000.bmp

《7·20河南特大洪灾 | 卓明简讯(四)》显示,从既有消息看,各地目前在自行解决转移出来的居民的临时安置问题,尚未有大幅度的应急储备安置物资调度。新乡、卫辉市内已有学校等安置点的需求发出。在当前阶段,部分社会组织采用了满足点状需求的办法,对城区里的小型聚集点灵活发出小批量的食物、药品、生活用品等物资。新乡市教育系统发布了用作临时安置点的学校清单。

(三)社会捐赠

据“大河财立方”消息,截至7月23日10时,河南省慈善总会接收捐赠19.9亿元。公布了两批资金拨付方案:前两批拨付共计17.98亿元,首批拨付给郑州22911万元,其余拨付给16个地市和4个定向单位,计62800万元;第二批除拨付郑州39005万元,其余拨付给16个地市,计11.7亿元。

据“每日经济新闻”消息,截止到7月22日16时,河南省红十字系统接收资金共6.18亿元,物资210万元,主要集中在郑州市和河南省委会,其中省红十字会接收到爱心捐赠1.23亿元。此外,7月22日,河南省省工会支出了300多万元,郑州市支出2000多万元,具体数字有待进一步统计。河南省红十字会组织宣传部副部长梁宗飞表示,河南省红十字会自身只能接收,没有权力分配去处。“物资接收后,由河南省委省政府统一成立联合指挥部,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其他公共募捐部门募捐的资金和物资统一要收集到联合指挥部,由联合指挥部统一进行分配资金和物资的去向。”

另据“中国慈善联合会”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3日上午10时,支付宝公益平台共上线35个防汛救灾项目,募集善款2.29亿元,694.7万人次参与捐赠;腾讯公益平台累计发布40个防汛救灾项目,募集善款4685.19万元, 123.79万人次参与捐赠;微公益平台发布30个项目,募款3605.20万元,166.21万人次参与捐赠。

7月23日,“河南民政”公布了河南省20家已办理防汛救灾公开募捐方案备案的慈善组织及联系方式。这些慈善组织包括:河南省慈善总会、河南省红十字基金会、河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河南省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河南省助残济困总会、河南省教育发展基金会、河南省学生安全救助基金会、河南省见义勇为基金会、郑州慈善总会、郑州市红十字会、郑州市二七区慈善总会、郑州市金水区慈善总会、新郑市慈善总会、安阳市慈善总会、鹤壁市慈善总会、焦作慈善总会、南阳市社区志愿者协会、信阳市慈善总会、周口市慈善总会、济源市慈善总会。

三、河南7·20洪灾需求分析和行动建议

(一)来自卓明的需求分析和行动建议

据《7·20河南特大洪灾 | 卓明简讯(四)》分析:本次洪灾的受灾区域广大,发灾过程较长,灾后安置需求正在陆续发生,河流域抢险救援阶段结束后,大规模的紧急安置需求将进一步凸显;水位退下后,需要开展大规模清淤和卫生工作,以帮助受灾群众开始生活生计的恢复进程。

虽然各镇、乡、村级别的受灾数字尚未清楚,但是由于受灾面积过广,需求整体体量巨大,故而,卓明吁请相关组织及早部署资金、物资和地方合作伙伴,考虑采购和物流时间,尽快衔接上灾后紧急安置,并结合安置时期的本地资源评估,考虑在重建阶段投入。

在具体行动方面,卓明提出了“救援人员和舟艇设备补充”“灾后清淤和环境卫生”“常规水灾后紧急安置的物资种类仍然适用”“物资相关行动的协调”以及“社会捐赠资源的阶段性合理分配”五点具体建议,其中,“物资相关行动的协调”“社会捐赠资源的阶段性合理分配”两项尤其值得社会力量注意,同时也是考验社会组织应急响应协同意识、能力与成效的地方。

救援人员和舟艇设备补充。人员转移需求持续高发,消防救援队伍和民间救援队伍均需要有足够的替代人员、设备和燃料供应。

灾后清淤和环境卫生。农村地区,尤其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主要成员的家庭,将需要清淤和环境清理的帮助,包括人力、工具和设备。

常规水灾后紧急安置的物资种类仍然适用,包括:

集中安置物资:帐篷、彩条布、折叠床、被褥、照明灯具等。

饮食物资:即食食品、粮油、肉菜、炊具餐具;瓶装水、热水壶、保温瓶、杯子等。

用水与卫生:肥皂、洗手液、酒精;净水片;洗衣粉、消毒液;脸盆、牙具、毛巾;卫生纸、妇女经期用品;环境消杀药品、设备和人员。

安置点的组织、管理和配套社区服务,也会有巨大的需求。

物资相关行动的协调将是巨大挑战。由于受灾地点众多、前方交通通讯条件差、需求难以明确,国家级、省级和县市级的应急安置物资动向未明,各社会组织、团体和企业在确定赈济地点时,需要做好需求动态评估和彼此协调,避免发生赈济盲点和物资分配严重不均衡。同时,统一、具体、及时、准确的需求动态信息平台对有序引导物资非常必要。

社会捐赠资源的阶段性合理分配。本次特大洪灾社会捐赠极其踊跃,筹资数额巨大,基本的物资需求在通讯、交通情况好转后,河南各市本地也有属地供应能力,如能合理分配协调,整体上应能满足。而基础设施、居民住房、工农业生产、生计项目等损失巨大,今年洪涝灾害整体形势依然严峻,更多社会捐赠应考虑在重建阶段、防减灾和应急能力建设方面投入。

(二)来自方德瑞信、资助者圆桌论坛CDR的战略性捐赠倡议

7月23日,方德瑞信、资助者圆桌论坛CDR联合发布了《社会力量如何参与灾害响应与管理领域——战略性捐赠倡议》,该倡议梳理了国际灾害领域经验与教训,并结合国际经验与中国本土情况,为关心本次灾害的企业、基金会、行业协会、社会团体与慈善家们提出有针对性的战略性捐赠参考建议:

1.关注紧急响应救援阶段的捐赠/资助者

除了覆盖舆论关注度高的地区与人群,建议社会资源倾斜向在舆论中失语的、但实际存在大量需求的乡村区域、不擅于使用智能机的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或残障人群、大病患者等特殊需求。

除了常规救灾物资捐赠,建议考虑更多捐赠/资助非限定资金,供一线行动者根据前线的实际需求使用以应对瞬息万变的灾情;先满足紧急响应状态的救灾需求,再后续追踪与披露。

为受灾害影响的居民提供资金支持而非仅仅物资支持,是已经被实践验证的必要、有效的捐赠策略;即便是对于能够获得保险赔付或政府补助的受灾人而言,款项到位需要一定时间周期,灾害期间也需要资金周转。

2.计划投入大额捐赠的捐赠/资助者

尊重灾害响应与管理领域各阶段实际需求,按照紧急响应——灾后恢复与重建——减防灾与备灾规划资金投入计划,并耐心对待资金使用规划、按实际需求分配资金,切忌盲目要求快速执行,以避免造成过度反应、资源浪费,甚至对紧急响应阶段工作造成干扰。

3.常年关注与支持社会议题的捐赠/资助者

灾害的预防与应对本身并非专业边界泾渭分明的议题领域,需要融入社会系统的各个层面;尤其是在当前气候变化形势严峻、极端天气与灾害频发的挑战下,更需要所有资助方的长期关注。

建议从各自关注的议题角度切入,资助者可以考虑在常规工作中纳入减防灾视角,开展更多交叉型项目以回应系统性的减防灾需求,尤其是医疗、环保、教育、针对不同弱势群体(如残障、儿童、老人等)等领域的资助者。

4.关注区域发展与基层治理的捐赠/资助者

从地区角度切入,可以更多关注本地应对灾害能力的提升,包括:

支持社区自组织:灾害发生后,社区自救与互助力量是第一响应者,只有受过实践训练、有组织化经验的社区储备力量,才能在紧急时刻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支持在地社会组织:除了在日常提供各自业务范围的专业服务,在紧急情况下,在地社会组织在资源整合、相关方协调等方面也是不可或缺的力量;支持在地社会组织基于原有业务融入减防灾教育或具体工作,能够有效支持韧性社区与韧性城市的建设;

支持建立本地备灾资金池和仓库:确保灾害发生第一时间有灵活的资金、有物资可以调配使用。

5.关注灾害响应与管理领域,以及公益慈善行业发展的捐赠/资助者,以及有足够算力的互联网大厂们

紧急响应阶段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实现瞬息万变的灾情需求与救援资源的匹配。灾情信息需要有畅通的渠道与稳定的技术支持,以实现采集、筛选、整合,并将千头万绪的碎片化信息与救援资源相匹配。救援资源需要有配合默契的协调机制,政社协同需要有强有力的协调网络。灾害响应与管理领域的行业基础设施亟需投入与迭代。

(三)来自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贾西津的观察和评析

7月23日,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围绕“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河南洪灾面临哪些挑战?”“社会各界踊跃参与,慈善捐赠呈现哪些特点?”“基金会作为慈善力量的重要成员,在洪灾响应中需要关注哪些重点?”等问题,专访了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贾西津。以下是贾西津在访谈中谈及的观察和评析摘编:

1.关于钱怎么落实到救灾及灾后重建:真实存在的问题是,资金与救灾的关系,中间有一个钱怎么用的问题。现在这样一个救急状态,资本的踊跃性和投入,是一种非常好的社会力。无论是企业或企业基金会的大额捐赠资金,还是社会公开筹款获得的众筹资源,就社会救灾行动来说,捐赠行为本身只是一个启动,并不是说有钱就解决了问题。这些钱怎么用,怎么能反应到灾情应对上,后面还有更大的工程。这也是社会组织的作用所在,需要靠专业的力量去落实救灾,以及灾后的重建。

2.关于程序性和有效性的平衡:涉及捐赠款物通过社会组织来运行的时候,在救灾过程中,它要平衡两个方面,一个是公开的程序性,一个是效率的有效性。救灾的时候,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有太多来自外部的程序和管制,可能会影响它的效率。所以比较好的方式是,慈善组织自身的流程管理,要朝向社会公信力去运作;而另一方面行政的监管,不要在救灾过程中耗费太多的精力在事前管制上,可以更多强调事后的依法问责和公众交代,这是两者之间相对平衡的一种较好方案。

3.关于捐赠协议和使用方案设计的考量:如果说企业捐赠的款物这次没有用完,那么这其实就涉及到捐赠的使用方案,方案里约定捐赠款物是用于什么的,如果有结余,这笔资金可以继续用于什么?因为公益其实是个宗旨性,某个事项用不了,在它的公益目的上仍然是可以实现的,只要在捐赠协议和方案设计上考量到这些因素,不会出现捐了钱最后用不了的问题……比如,是不是有对救灾的“战略性捐赠”思维,不仅拿出一笔钱,而且有对社会部门的理解,能够支持资助型基金、非限定性捐赠、救灾的平台与自组织建设,考量到资金结余方案等,将之体现在捐赠协议中,更好形成与社会组织的合力。

4.关于社会和政府协同:社会和政府协同,在雅安地震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地方范式,但是并没有扩展及延续下来。新冠疫情发生后,很多基金会和社会组织反思,试图推动建立一个政府与社会的应急协同机制,甚至一个正式的有形的平台,但有点一厢情愿,尚没有形成正式的协同机制。这次洪灾我觉得政府和社会之间是有配合的,但也还说不上形成一个协同机制。

5.关于平台型社会组织的角色:民间行动并不是说它跟政府之间是没合作甚至说是对立的,在面对需求时他们之间一定会需要联合……在这次洪灾救援和重建后期,我希望政府不会再发类似“汇缴”或者阻隔社会组织进入的“一刀切”的政策,而是通过需求引导,形成平台对接。政府、平台性组织、基金会、救灾宗旨的慈善组织、其他社会组织、志愿者,以及企业和互联网技术平台,形成一种网络型、上下游的联动,这是最好的模式。这中间,平台是很重要的角色,无论像中慈联救灾委员会这样可以沟通政府的组织,还是壹基金、爱德基金会、南都基金会、银杏基金会等对社会部门的联盟,卓明连接的专业救灾网络,以及互联网平台,都可以有自身的作用。

6.关于社会组织的专业救灾能力:重大的自然灾害,每次都能看到响应,经过多次防灾以及经过抗疫的特殊历练,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增强了专业救灾能力。像扶贫基金会、壹基金等有救灾宗旨的组织,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救灾模式,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在抗疫的时候也能参与进去。但是这种有救灾宗旨的组织没那么多,现在抗洪的参与除了有救灾宗旨的组织,还有更多的一些基金会,能够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切入进来做一些工作。

7.关于信息技术工具的价值:卓明的信息平台做得很好,他们有专业的志愿者以及一些信息工具,信息汇总非常快。我看到有救援需求窗口,比如我现在哪里、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也有救援供给窗口,我可以提供什么帮助,社会组织可以怎么参与,政府与民间的援助信息电话等。这些应用信息技术制作的窗口,参与性汇集和对接信息,是很及时的……如果能够打通,最好发挥信息技术通过窗口收集需求和汇集参与的力量,同时后面能够对接到不同的资源,包括政府和民间的资源,这种发挥联合力的信息技术工具会很有价值。

8.关于政策倡导:倡导政策能够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基于充分的组织公信力和行业自律,以及事前事中效率优先、允许事后交代的监督服务机制来应对救灾,这些与救灾行动同样重要。

9.关于影响社会观念:面对普通公众,他们可能不能直接参与救灾,但仍然有力所能及的参与途径。比如在捐赠时,如何了解有公信力的组织,进行有效捐赠;再有如何在身边参与,比如见到遇灾的人群或其亲人,以及对志愿者本身的关怀,对救灾组织的关注,信息的分享等等。还有就是在观念上,正视灾难,同理人性,学习防护,灾后反思,避免对慈善捐赠或志愿行为做任何的道德绑架。社会力量在参与救灾时,也是在影响社会观念。

(四)关于新乡、鹤壁等市的需求与信息

7月23日,“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发布新乡、鹤壁等市的救援物资需求、塌方和积水路段汇总、救援电话信息:

微信图片_20210726100553.png

微信图片_20210726100601.png

微信图片_20210726101058.png

微信图片_20210726101104.png

微信图片_20210726100925.png

参考资料:

1.应急管理部:《应急管理部调派第二批消防救援专业队伍跨区域增援河南并向河南紧急调拨中央防汛物资》

2.大河报:《新乡!新乡!》

3.河南日报客户端:《郑州暴雨引发的洪涝和次生灾害已致51人遇难社会就在,》

4.大河财立方:《河南省慈善总会公布两笔资金拨付方案 6.19亿元善款拨付郑州》

5.每日经济新闻:《河南省红十字会:截至22日下午已接收资金6.18亿,灾后重建是下一步应用方向》

6.中国慈善联合会:《慈善力量驰援河南防汛救灾简报二期》

7.基金会救灾协调会:《河南720洪灾社会组织应急响应共同协同 02期》

8.河南民政:《河南省已办理防汛救灾公开募捐方案备案的慈善组织及联系方式》

9.央视新闻:《紧急扩散!河南新乡、鹤壁急需救援物资》

10.中央政法委长安剑:《河南暴雨已致56人遇难,新乡告急!鹤壁告急!》

11.先生制造:《一支民间救援队在河南农村的24小时》

12.三联生活周刊:《新乡:乡村在等待救援》

13.方德瑞信、资助者圆桌论坛CDR:《社会力量如何参与灾害响应与管理领域——战略性捐赠倡议》

14.CFF2018:《贾西津:应急新常态下,要避免慈善捐赠有产出无结果》

15.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7·20河南特大洪灾 | 卓明简讯(四)》

来源:爱德传一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