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志愿服务时长买卖”的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志愿服务以自愿、无偿为原则,志愿服务时长造假破坏了志愿服务的公平性和公信力,更违背了志愿服务“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初衷。
志愿服务是传递善意的暖心行动。激励公众公益,如何让其回归纯粹,成为需要解答的社会问题。
志愿时长成为买卖商品
江苏徐州某高二学生陈曦(化名)向记者讲述了他所接触到的志愿服务认证体系:“我们在中国志愿服务网上注册的所有志愿团队都需社工部审核。但我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大量宣称可以开具志愿服务证明的机构,数量庞大,几乎‘百花齐放’。”
陈曦称,一些平台备案程序宽松,只需提交备案书便能发放志愿服务证明,甚至部分无需走平台,仅凭社会组织或社区盖章出具证明,学校便会认可。
“很多时候,学生只需要一个有盖章的荣誉证书,实际是否真正参与志愿活动,无人深究。”陈曦说。
记者在多个社交平台、搜索引擎及电商平台检索,输入“志愿服务时长购买”“志愿服务认证”等关键词,不乏各类商家提供服务,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甚至有机构打出“包通过”“全套资料齐全、确保学校认可”等广告语。
“这种公然买卖志愿服务证书的行为,其实已经存在多年,只不过随着政策硬性要求增加,需求更旺盛,灰色市场日渐成熟。”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公益基金会副会长徐本亮表示,“志愿服务原本是一种奉献精神的培养,却被异化为买卖行为,背离了志愿服务初衷。”
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开具虚假志愿服务时长早已突破简单“买卖时长”阶段,部分机构已将游学、红色旅游、景区参观、观影学习等普通活动包装成志愿服务项目,提供时长认证服务。
某大型研学项目宣传手册上,写着志愿服务专项课程,参观红色纪念馆、观看爱国主义电影、博物馆讲解体验,完成后可获得志愿服务时长认证20小时。一些培训机构甚至将志愿服务划入“升学必备五大软实力”包装课程,与竞赛奖项、科研背景、社会实践一并打包,助推升学简历,提升购买价格。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部分家长已将志愿服务作为升学履历包装的重要一环。“人家有志愿服务时长,我家孩子不能没有,万一多一个竞争砝码怎么办?”江苏徐州一位家长坦言,道出普遍心理。
志愿服务必须具备真实的服务行为与奉献内容。单纯的参观、学习活动无法形成志愿服务行为,更谈不上社会贡献。徐本亮直言,“将志愿服务等同于升学资本,只会扭曲青少年价值观,损害志愿服务文化的公信力。”
制度漏洞与监管困境
2021年实施的《志愿服务记录与证明出具办法(试行)》规定,志愿服务组织可以通过国务院民政部门指定的志愿服务信息系统记录志愿服务信息,也可以通过其他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或者纸质载体等形式记录。志愿服务组织应当按照统一的信息数据标准录入国务院民政部门指定的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实现数据互联互通。
《规定》第三条还明确指出,记录志愿服务信息、出具志愿服务记录证明,应当遵循真实、准确、完整、无偿、及时的原则。
不难看出,依法成立的志愿服务组织或依法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其他组织运营,遵循真实、准确、完整、无偿、及时的原则,按照规定为志愿者出具证明,该证明具有法律效力。
但对于平台上发起志愿服务项目的真实性,或举办机构项目实际执行能力是否达标,则较难监管。
在志愿服务时长买卖乱象中,监管长期滞后、违规成本低廉,让灰色市场愈发活跃。即便部分违规平台被曝光查处,后续往往只是下架、整改,鲜有经济重罚或其他问责。北京和众泽益公益发展中心创始人、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王忠平表示,“造假行为实际属于虚假证明、伪造证据,已涉嫌违规。但现实中,处罚力度极小,缺乏有效震慑。”
另外,王忠平认为,志愿服务过去管理权属的多头并存与标准不统一,成为滋生乱象的重要土壤。“平台多、标准杂,监管部门缺乏统一权威的国家级认证机制,这给了不法商家可乘之机。”
针对制度完善路径,两位专家均认为不应该单一通过“平台准入制度”的行政方式来治理造假问题。
任何真实提供志愿服务的组织、单位都有权出具志愿服务证明。徐本亮建议,“问题的关键不在‘谁有资质’,而在‘谁提供了真实有效的志愿服务’。如果一味限制平台数量,反而可能人为形成新的垄断寻租空间。”
王忠平则建议,应强化技术性手段治理。“可以建立全国统一志愿服务时长数据库,所有学生的志愿服务内容、时间、地点、服务对象、项目负责人信息全程留痕可溯源,杜绝空挂时长与后台造假,也可以随时追溯。”
政策初衷遭遇现实落差
2016年,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将中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把学生志愿服务记录如实完整归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并利用“志愿中国”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了学生注册和志愿服务档案管理。部分高中、初中规定学生完成规定时长方可毕业、入团或参加评优。但在岗位资源配置上,远未形成有效支撑体系。
据中国志愿服务网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国实名注册志愿者总数已达2.38亿人,注册志愿队伍总数为135万个,志愿服务项目总数为1269万,服务时间总数更是高达53.48亿小时。
即便有着客观的数据,但在一些城市,志愿服务岗位存在大量缺口。在东部某省会城市,志愿者李婷(化名)向记者表示,她在当地志愿服务平台上刷新多日,看到的始终是几个重复的基础岗位,如社区卫生清扫、交通引导等,且这些岗位名额有限,常常刚发布就被抢完。“我们想参与志愿服务,但找不到合适的机会。”
岗位供给不足导致志愿者获取真实服务时长的渠道受限,而社会对志愿服务时长的需求,如学校的实践考核、企业的用人偏好等,进一步引起了大家的焦虑。
“志愿服务岗位化严重不足。孩子们想参与社区服务,往往无处可去。”王忠平坦言,中国志愿服务组织数量和质量都不足,且专业化发展缓慢,无法提供充足多样的志愿服务岗位。
让志愿服务回归育人初心
多位专家呼吁,真正的志愿服务应成为青少年价值观塑造的生动课堂,而非功利浮躁的交易工具。只有法治监管到位、多元共治协同、公民素养提升,才能让志愿精神在新时代继续发芽成长,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土壤。
目前,一些地方的法规政策对志愿服务时长证明的效力予以明确。例如,《江苏省志愿服务条例》规定志愿者享有获得志愿服务记录证明的权利,通过“江苏志愿服务”平台等正规渠道获取的志愿服务记录证明可以认可。《青海省志愿服务记录与证明出具办法实施细则》明确,“青海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是全省统一的志愿服务行政管理信息平台,是青海志愿服务记录与证明出具的法定权威载体。
面对买卖乱象久治不愈,两位专家呼吁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媒体监督+公众举报”的多元治理格局。“社会组织、公益机构可成为志愿服务岗位供给的有生力量。同时鼓励家长、社会公众积极举报虚假项目,媒体曝光形成震慑效应,让志愿服务回归育人初心。”
来源:公益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