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款中的传播之痛
发表日期:2025-06-20 00:00:00

时代浪潮翻涌,传播正经历着一场颠覆性的巨变。从承载与展示信息的形式架构,到媒介生态的全方位重塑,乃至外部舆论环境,皆被镌刻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公益传播数字化与去中心化的趋势愈发显著。这一转型绝非仅限于传播渠道的更迭变换,更在于传播主体格局的重塑重构,企业、政府、社区乃至普罗大众,皆以多元之态汇聚于此。

然而,鲜亮背后的隐忧也从未消散。公益机构在传播中普遍面临着覆盖面不够、认知不深、影响力不足等问题。表现在筹款上,就是和筹款相关的内容没人看,没有人转发,没人捐。这些问题影响了机构的筹款效果,也制约了其社会影响力的发挥。


覆盖面不够,星星之火尚未燎原


渠道不畅是导致筹款信息覆盖面有限的主要原因。有的组织过于依赖自媒体这一方狭小天地,对外界广阔的渠道视而不见,但受限于组织自身的影响力,在粉丝数量有限的情况下,经常看到精心编辑的募捐文案,只有二至三位数的阅读量,获得的捐赠也是寥寥无几,与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完全不匹配。

覆盖面不够直接限制了获得捐赠的机会。当“一起捐”只在朋友圈孤独地转发,它早已淹没在信息碎片的深海里。如果筹款信息无法触达更广泛的目标受众,潜在的捐赠者群体就会大大缩小。

在算法制胜的当下,声量不是传播追求的唯一目标。我曾经为一个开展互联网筹款的儿童健康项目进行咨询,他们希望借助大V转发,吸引多个年龄段和社会背景的人群进行捐赠,忽视了面向最可能关注这个议题的家长和教师,开展深入动员。结果是在增加了近50%的传播预算后,项目的曝光量增长了2.3倍,但筹款额同比下降11%。缺乏明确的受众定位,优质的渠道资源也难以发挥作用。这就像,在错误的池塘钓鱼,再好的鱼竿也是摆设。


内容粗糙晦涩,难以理解


“内容不精”是公益机构筹款传播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一些机构在筹款内容上缺乏创新和深度,忽视与受众的情感交流,对项目的核心价值缺少提炼,导致筹款效果平平。

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公益品牌观察报告(2021-2022)》显示,仅有50%的项目能每周更新微信公众号、微博或官网等传播渠道的信息,21%的项目抖音账号已超半年未更新。报告还指出,部分项目传播渠道虽多,传播内容质量却有待提升。微信公众号与微博的内容仍以宣传通稿为主,且大多图片为摆拍,缺乏引起读者共情的内容,更缺少生动的音视频。

新颖独特的构思以及充满创意的呈现方式,能够激发受众的好奇心。可是,一些机构的筹款内容总是换汤不换药地演绎苦情戏码,海报设计缺乏创意和辨识度,毫无视觉冲击;视频剪辑全凭感觉,或者干脆不加选择地套用模板。如此种种缺乏新意的内容,无法吸引新的捐赠者加入,老捐赠者也可能因审美疲劳而“退场”。

共情是激发人们行动的重要动力。有的公益机构在推介项目时,往往过于注重理性阐述,堆砌大量的专业词汇,凸显自身的专业性,却忽视了情感因素的温暖力量。枯燥晦涩的内容,会使捐赠人难以理解社会问题的紧迫性与必要性,无法与受益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进而降低对项目的关注度和捐赠意愿。

信息的清晰度和准确性是影响受众认知的关键因素。然而,许多公益机构在项目反馈中对成果缺乏明确、具体的表述,导致受众对公益项目的目标、进展、成效等关键信息如雾里看花。这种模糊性无法充分展示公益项目的实际成效和影响力,也削弱了受众对项目和组织的认同感,自然也就不会进行持续地捐赠。

粗糙的内容,扼杀的不止是捐款,更是信任的温度。当受众对公益项目的关键信息缺乏清晰认知时,他们往往会选择保持观望,甚至产生怀疑和不信任感,直接影响捐赠决策。


影响力不足,没有响应的行动


成功的公益项目往往能够借助传播吸引舆论关注,获得更多的捐赠机会。然而,并非所有的项目都可以做到一呼百应。有的项目涉及的议题比较冷门,有时候则是因为机构本身缺乏影响力,无法激发受众行动的积极性。

品牌影响力取决于机构在受众心目中的综合印象和评价。某些机构在传播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品牌形象的塑造和维护,缺乏统一的品牌标识、品牌理念和故事,导致受众对公益机构的印象模糊。这种品牌形象的缺乏,削弱了公益机构的社会影响力,还消弭了捐赠的持续性。

还有一些公益机构非常仰仗于某个领导的支持,希望对方一个电话就可以让企业捐出巨款。殊不知,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传递的是一种压迫感,影响了机构在捐赠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另外,这种“拉郎配”式的筹款,机构往往难以准确把握捐赠人的需求和偏好,导致设计的活动与捐赠人需求脱节,长此以往不可持续。

需要强调的是,捐赠是共鸣的回响,是意识自觉与行为自愿的统一,这也是公益机构筹款传播的关键成果。当机构在受众心目中的影响力较弱时,其筹款活动往往难以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响应。


困境背后的深层原因


传播是专业化、系统化的工作,是机构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全盘统筹,持之以恒。上述种种症结皆为表象,剖析背后的原委,才能由表及里地探寻有效的解决方案。

资源限制与投入不足。许多公益机构在筹款过程中面临着资源短缺的问题。他们缺乏足够的资金、人力和技术支持来开展有效的传播活动,也导致了对传播价值的集体性短视。

缺少专业人才与培训。传播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然而,一些公益机构在传播方面缺乏专业人才的支持。他们将传播工作交给志愿者或兼职人员负责,这些人往往缺乏专业的传播背景和经验,对项目细节和机构的定位缺乏全面深入地了解,无法保障输出内容的质量。

评估与反馈机制缺失,导致传播效果难以提升。有效的传播活动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估与反馈。然而,许多公益机构在传播过程中缺乏相关的机制,不能及时通过受众对传播信息的反应和意见,对传播活动进行调整和优化。这使得机构无法客观地判断传播的效果,让筹款中的传播长期低水平地重复。

痛点是破茧的起点。资源、人员和机制缺失等诸多困境,影响着公益机构的筹款效果,也制约了其社会影响力的发挥。面对这些问题,公益机构需要积极反思自身的传播策略,探索新的渠道和平台,提升传播信息的质量。从长期来看,机构还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科学的评估与反馈机制,不断提升自身的影响力。被看见,是改变的第一步,而筹款,是被看见后的回响。(本文作者系岩松,北京瑞森德社会组织发展中心联合创始人/理事、中国慈善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公益筹款人训练营主任)

来源:公益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