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地区第一家创新型社会化慈善超市落户深圳
发表日期:2015-09-17 07:56:49

慈善超市是深圳市社会捐助接收管理服务中心长期运营并服务特困人群的公益项目,是募集物资为主的常态化社会募捐、常态化社会救助、常态化救急难物资和人员应急响应以及志愿者服务为基本功能的社会公益服务枢纽平台。广东首家创新型慈善超市将于9月18日在中国慈展会同期推出,并委托社会组织运行的形式开始尝试社会化运作模式。

伴随着第四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的开幕的临近,作为本届慈展会亮点的慈善超市项目跃入公众视线。在深圳市社会捐助接收管理服务中心和深圳市中国慈展会发展中心的协力助推下,慈善超市围绕“汇聚人人公益力量,搭建爱心捐助平台”主题,秉承中国慈展会资源全要素撮合使命,以“善亦有道”现代慈善理念,社会化、专业化管理体制以及社会化运营机制尤其让公益人士耳目一新。

新型慈善超市是以社会公众无偿捐助为基础、借助超市的管理和运营模式,以实现常态化慈善捐赠和常态化救助为目标,汇聚爱心传递爱心的公益服务平台。是完善社会化帮扶体系、创新慈善事业发展的一种有益尝试。新型的慈善超市搭建了方便快捷的接受捐赠服务网络,每个慈善超市本身就是一个捐赠站点,可以为困难群体提供常态化的帮扶。慈善超市还可作为救急难应急站点,为政府部门开展救助工作提供物资、人员应急响应慈善超市还是志愿者、志愿服务对象的桥梁,通过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志愿服务积分管理等手段,提升志愿者凝聚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传播慈善文化,同时吸引更多的居民和群众参与到慈善超市的活动中来,激发慈善超市活力。

新型慈善超市所具备的公益功能有:

一、常态化募捐功能

    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内民间力量发展壮大,许多社会团体、企业设立的公益基金,专门从事募资、救助等慈善事业。在募资成为大势的情况下,人们忽视了捐赠物品的价值和效能。然而,在调研当中,结合国外慈善组织的实践经验,应该说相对于“募资”, “募物”具有巨大的优势和前景。

一是募物在日常捐赠中比较容易实现。一般情况下,捐物比捐款更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普通小康家庭都有能力并且乐于参与捐物形式的慈善捐赠。而募款的难度要大得多,一般家庭不存在太多闲散资金用于日常性捐赠,并且资金对于一个家庭的生产、生活实属必须,很难让其专门划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捐赠。因此,募物在实际操作中更加可行,并且在日常捐赠中,更能得到多数人的支持。

二是募物实现了捐赠者和受助者的双赢。募物是给予受助者的帮助,同时也为捐赠者提供了方便。伴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消费时代的来临,在一般小康家庭特和富裕家庭中,总是积压了一批闲置物品。这些物品有被闲置,本身的使用价值得不到体现,甚至造成一些麻烦,因此,捐赠物品为捐赠者处理家中闲置、废弃、老旧的物品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渠道。

三是募物惠及的社会群体更加广泛。二手商品几乎可以为所有人群提供实惠,包括困难家庭、弱势群体、普通家庭、学生、环保人士,等等,都能通过购买二手慈善商品而得到实惠。在国外甚至经常可以看到二手奢侈品牌的服装、家具,许多富裕人群也不介意购买二手商品。因此,包括中产阶级在内的人群都可以从中受益。应该说,募物的慈善募捐方式能够惠及非常广泛的人群,真正实现惠民便民服务。

四是募物能产生显著的综合效益。募物的募捐方式不仅可以实现救助老、弱、病、残的目标,同时还可以实现节能环保、促进就业等综合效益。募物所得的废弃、闲置、老旧物品,经过加工,一部分物品的使用价值得到重新利用,一部分物品的材料得到循环利用,在这个过程中,二手商品的产生实现了节能和环保。另外,募物所得物品在经过分类、加工、清洗、包装、定价、销售,等一系列产业化生产经营流程,可以为残疾人和其他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工作岗位,这也是一项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

二、常态化救助功能

新型慈善超市的出现,逐渐改变了以政府拨款和各类捐款为主的传统救助方式。捐赠物资、捐赠物资置换的物资以及捐赠物资再加工变现购买的物资,将成为救助对象免费领取、折扣购买物资的主要来源。这些改变也有以下几个优势:

一是克服了政府拨款申报和拨付流程复杂,政府部门购买和发放救助物资隐性负担较重的问题。政府部门在救助的实施过程中,必须经过救助对象申请、评估、立项、招标、配给等流程,救助对象审领救助物资等待时间漫长,而且救助物资突击发放也使得救助对象措手不及。慈善超市提供的专业服务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常态化救助物资发放成为可能。

二是解决了社会捐赠资金来源稳定性的问题。社会捐赠的救助资金往往来源于单次或多次的募捐活动,除了少数大型具有定向募集资金来源的基金、社会组织外,大部分救助资金存在来源不稳定问题,被救助对象时常面临救助物资断档。慈善超市企业化运营机制逐渐形成的自我造血能力,规避了此项风险。

三是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救助方法。慈善超市的企业化运营机制和慈善产业链,为救助对象提供了以工代赈的多个记时、记件等服务机会。变救助对象原来伸手等待救助为被动、主动付出劳动换取报酬提高生活水平的慈善新秩序,维护社会公平。

三、救急难应急响应功能

国家的四级应急预案对大型灾害发生时的处置做了详细可行的规定。但是对于社区因病、车祸、家庭火灾等急难性救助需求还是依赖社区、街道等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处置,慈善超市的建设和发展,为此类急难救助对象的应急响应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一是人员应急。慈善超市的工作人员随时转化为社区救急难响应人员,尤其在社区工作人员紧张时,可提供及时的应急服务。

二是物资应急。一直以来,传统的应急物资储备需要集中存放,调拨响应程序慢,特别是食品类还存在过期处理形成损失的问题。慈善超市中的经营商品,如矿泉水、方便面等平时为流转货物,出现救助需求时转化为应急储备物资用于调拨,既解决食品类物资的保质期问题,又解决就近调拨的问题。

四、常态化志愿服务平台功能

长期以来,随着社会对志愿服务的理解,有意愿提供志愿服务的群体越来越多,有组织和个体志愿者队伍日渐壮大。但是也出现了志愿者与志愿服务需求之间的衔接问题一直困扰着志愿者,影响志愿者队伍整体发展。慈善超市立足社区,掌握大量的志愿服务需求,了解志愿服务行为的特点,设计了志愿服务需求分类、志愿者服务时间储蓄、志愿者服务积分管理等管理程序,有能力成为个体志愿者、志愿者组织、专业志愿者与志愿服务对象的合理对接。

慈善超市在中国慈展会上的设计,整体按服务区、沉默拍卖区、人才交流区、活动区、义卖区五个功能区。以蝴蝶为原形,用代表集市和慈善谐音的“伞”绕成一个蝴蝶状,这样的巧妙设计,喻意深、形象好、讲环保同时还体现集市形式和味道。超市摊位只摆样品,物品集中在提货区进行统一提取,提货区让慈善超市在观感上十分整洁、有序和舒适。

        中国慈展会期间,慈善超市将向200多个机构、物品总数达10万件、申报价近1.4亿的物品服务,为中国慈展会参展公益项目进行定向募资。物品大概分为手工艺品、艺术品、生活用品与电器、服装与配饰、食品以及其他共6大类。其中包括免费财税代理公益项目服务、人才交流服务和港台社会企业典范展示等精彩内容。慈善超市将立足于募物,通过完善慈善产业链服务平台,疏通闲置物资出口,实现公益慈善常态化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