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加快推进民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发表日期:2016-08-09 16:00:00

来源:深圳特区报

6月1日起,深圳社会组织登记实现“多证合一”,社会组织在市民政局可一次性完成包括社会组织法人登记证等“五证”的办理,免去了申请人往返各部门办理证照之苦;5月13日,市民政局联合保险公司,在我市全面推出老年人意外伤害险,119万常住老人花30元就可“保意外”,这是继我市为80岁以上户籍老人购买意外险之后的又一壮举;2016年巨灾保险新增住房损失补偿,巨灾保险制度不断完善……

为适应深圳建设更高质量的民生幸福城市的要求,市民政局加快推进民政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让深圳这座年轻的移民城市更加温暖、更有人情味,让工作、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更有保障、更有尊严、更有获得感、更有归属感。


扩大民政服务的有效供给

3月10日,深圳市2016年巨灾保险协议签署仪式在市民政局举行。与去年相比,今年巨灾救助保险的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从暴风、暴雨、雷击、洪水、泥石流、滑坡等15种灾害扩大到了这些灾害引发的次生灾害和核事故风险所造成的人身伤亡、残疾救助、身故救助及政府启动和应急程序所提供的保障。因自然灾害导致的房屋倒毁也纳入保险范围,每户每次事故责任限额2万元。

过去,保基本、兜底线是民政工作的重心,民政部门的主要职责是以资金和物质的形式向困难群众、特殊群体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随着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市民政局充分利用我市市场经济发育早、经济社会基础较为成熟等有利条件,加快建立完善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救助、防灾减灾、社会福利、公益慈善等制度安排,让改革发展的成果进一步惠及全体市民。

今年上半年,市民政局共对符合条件的15000余户次低保家庭、37000余人次发放最低生活救助金。此外,市民政局和市财政、卫计、人社、教育、残联等部门,就健全完善我市基本民生保障体系进行前期研究,计划参照孤儿养育标准,推动建立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除此之外,在防灾减灾方面,我市重点完善减灾备灾、应急响应、受灾群众救助、社会动员、灾后恢复重建相互衔接的灾害救助制度体系;在公益慈善方面,推动我市公益慈善由输出型为主向输出输入型并重转变,积极探索慈善信托、公益创投、“互联网+慈善”等现代公益慈善运作模式, 加快建立完善基本民生保障政策体系,着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民政公共服务需求。


完善供给体系

从市场和社会寻求发展新动力

6月21日,由社会资本举办的深圳复亚护养院正式开业,这是我市首家“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护养院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共设528张床位,与复亚医院无缝对接,打造了一分钟医养圈。一旦老人有突发疾病,在最短时间内能得到快速救治。

在深圳,社会力量逐渐成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为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各项要求,市民政局挖掘和释放发展潜力,从市场和社会寻求发展的新动力。通过政策扶持、发放补贴资金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以及老年康复、老年护理等专业医疗机构,强化医疗卫生对养老服务的支撑。截至“十二五”末,全市共有养老院31家,其中公办22家、民办9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61家,养老总床位8359张,是“十一五”末养老床位的2.3倍。

民办养老机构兴起是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领域的一个缩影。在深圳这片不足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超过10100家社会组织在运营、发展、壮大,为市民和社会提供多样且专业的服务。为进一步激发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积极性,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服务领域,探索多元化的社会福利服务供给模式,市民政局不断探索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降低登记门槛,加强监管,打造社会组织的深圳质量。

今年6月1日起,深圳社会组织登记实现“多证合一”,社会组织在市民政局可一次性完成包括社会组织法人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刻章许可证和社保登记证“五证”的办理,通过5个部门网络互通和工作流程整合,达到“一表申请、一门受理、一次审核、信息互认、五证同发、档案共享”,既避免申请人往返各部门办理证照之苦,节省了社会组织办事成本,进一步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同时,加大对社会组织的监管,今年上半年共依法查处社会组织199家,其中责令改正145家,限期停止活动2家,拟撤销登记52家。


提高供给质量

以居民需求为导向

5月27日,深圳市首个“公益资源对接日”活动在罗湖喜荟城前广场举办。20个市级民生微实事向全市各社区“抛绣球”,全市700多个社区均可以“各取所需”,选择引入项目服务各自居民。

今年初,深圳投入12.88亿元办民生微实事,每年社区最高可申请200万元经费,为了方便社区居民选取项目,市民政局创新推出“民生微实事”项目库,对民生微实事项目的审核、引进以及实施进行规范,推动项目升级,以达到快速解决社区居民身边的小事、急事、难事的目的,目前共有56个优秀项目入库。

为了能给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市民政局推进社区服务模式创新,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统一平台,推动建立跨部门、综合性的社区服务体制,实现从“多头供给”向“整合推进”的新变革。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物业管理公司等社会力量进入社区服务运营领域,实现“政府保障”与“市场机制”良性互动的新突破。探索形成以专业社工为骨干,社区干部职工、志愿者、康复师、护理师、心理咨询师等多种力量并存的社区服务队伍结构,推动社区服务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此外,引入第三方机构对社区服务绩效进行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管,引导社区服务机构为市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服务。

此外,为提升民政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市民政局加快推进民政工作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坚持把深圳质量、深圳标准贯穿到民政工作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充分运用信息化,促进民政工作理念、方式、流程深刻变革,促进完善民政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体系,为群众提供更加精准、优质、高效的服务和管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和创新手段,深入推进连通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的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加快实现全市民政系统信息系统整合、业务流程优化、资源信息共享、管理服务联动;推动建设民政领域管理服务对象、单位法人、空间信息等基础数据库,完善“12349”民政公益服务、社区公共信息服务、公众参与和政务公开、养老服务信息惠民等平台,有效促进民政服务便利化、精准化,服务手段智能化、综合化。

今年下半年,市民政局将研究制定我市民政行业标准化建设的相关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组建民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快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工作、社会组织、社会救助、专项社会事务等领域的标准研制和修订,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和行业标准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