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的涟漪效应
发表日期:2016-08-16 16:00:00

作者:魏晨鹏

(和众泽益志愿服务中心北京办副主任)


一个星期前的一个下午,和几个北京的企业社会责任圈里的小伙伴一起参加了一个workshop,就是听起来很洋气的那种交流会,你们懂的。请来的嘉宾Beverly Schwarts,她是Rippling (《涟漪效应》)的作者。于是大家一起愉快的聊了一下午的社会企业。

Rippling.jpg

有的小伙伴会问了,什么是涟漪效应。我在搜索引擎转了一圈,得到的结果和大家分享一下:涟漪效应亦称为模仿效应,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Jacob Kounit提出的,定义为:一群人看到有人打破规则,而未见对这种行为的及时处理,就会模仿打破规则的行为。

试着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吧。在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里有一池平静而清澈的湖水,把一块小石头轻轻投进去,泛起一层层水波。水波逐渐向外扩散,波及到远方。

涟漪.gif

一下午的畅聊,嘉宾和我们谈及了很多社会企业家的故事。听着这些故事,我们也各自在心中体会着他们是怎样一点一滴通过创变的思路,真正引发系统性变革,于是改变世界。同时也在心中开始期待,期待社会企业家及他们的创新能够像涟漪一样,激发更多创变者,支撑和推动更多更大的社会变革。这大概也正是作者给书命名的初衷吧。

一个走神,我心中的涟漪已经波到了志愿服务事业。在我看来,志愿服务既是涟漪效应在公益领域里一种最形象的体现,同时志愿服务也是涟漪效应推动社会创新、孕育社会企业家的摇篮和沃土。

记得之前从事CSR的时候,我的一个老领导和我讲过一句话:在大企业里做CSR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一个influencer,去影响更多人和更多资源。涟漪效应的精髓在我看来就在于影响和传递。看似柔情似水的波纹,没有浪花,却在潜移默化中带来巨大的能量和变化。

从中国的“雷锋”到美国的“冰桶”,从“一个鸡蛋”、“一粒大米”到“一顿午餐”,再到“一个书包”、“一个行走”,无论是借助传统模式的平台还是新媒体的技术,无论是强调体验式参与的活动还是强调专业化技能运用的probono(专业志愿服务),都是志愿精神的传承和志愿热情的传递,是人与人之间非物质化的连接和柔情似水般的涟漪效应。一次精彩的志愿活动可以在别人心里埋下爱的种子,一个优秀的志愿者领袖可以带动身边更多的有爱之士,一个创新的志愿项目可以将更多人更多资源串联起来,推动改变。

与此同时,在志愿服务中,志愿者们可以最近距离的接触到受助群体和组织,了解他们最真实的需求,明确最切实的社会问题,并身体力行的参与其中。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就有机会运用自己专业的技能、敏锐的洞察力、无限的创造力,在公益的价值链上通过创新打造独一无二的创变模式,成功的嫁接商业模型于社会价值之中,推动社会创新。即使最终志愿者们不一定都能成为社会企业家,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一名志愿者都可以做一个change maker,一个真正的创变者,改变这个世界。

当“志愿者”三个字可以像“小鲜肉”或“宋仲基”一样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时候,亲爱的朋友,我想问您,您什么时候打算让志愿服务激起你心中的那片涟漪,而什么时候您也可以成为激起涟漪的那块小石头。

(注: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