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开渠道汇江海 集思广益话慈善——中华慈善博物馆邀请专家研究藏品征集工作
发表日期:2017-12-12 16:00:00

“包容会通,敢为人先。” 

去年9月1日,濒江临海的慈善之乡江苏南通大地上,屹立起中华慈善的历史丰碑——中华慈善博物馆。博物馆开馆一年来,忠于传承,勇于担当,努力弘扬中华慈善文化,传播慈善精神。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华慈善文化展示窗口、慈善理念教育课堂、慈善资源交流平台、慈善学术研究基地等作用,进一步拓宽藏品征集渠道,提升展览水平,11月23日,中华慈善博物馆邀请民政部档案资料馆领导,及来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全国部分省市博物馆、档案馆、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等单位的专家,共话中华慈善博物馆的藏品征集工作。 


拓宽藏品征集方向 

中华慈善博物馆运营一年多以来,展览和服务获得了社会广泛赞誉,相继接待海内外参观者达13万余人次。中华慈善博物馆藏品征集专家咨询会上,南通市民政局副局长、中华慈善博物馆馆长陈坚首先回顾了筹建工作的过程,表达了今后做好相关工作的决心。 “藏品是慈善博物馆的灵魂,对藏品的征集工作,我们一直看得重,抓得紧,但仍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存在一些较难解决的问题。”他的直言不讳引发了与会嘉宾在会上积极建言献策。

“慈善行为是源源不断产生的,慈善的概念也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拓展,慈善服务的领域也会随之拓宽,例如扶贫、脱贫等领域,相关藏品征集方向也可以随之拓宽。”民政部档案资料馆编研室副主任许明堂表示。

拓展藏品征集途径方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目处主任科员陈晓东提出了征集藏品“三条腿齐迈步”思路。其一,要扩大品牌宣传,将散落在民间的慈善文物及档案利用捐赠或购买的方式征集起来。其二,积极与国家或各级政府的档案馆、博物馆取得联系,将与慈善相关的藏品整合过来。第三,除了历史档案的征集以外,现行档案也可以作为藏品征集的方向。现代慈善活动中正在形成的档案和物品,是未来的文物,也具有收藏价值。 


提升展览水平 

中华慈善博物馆作为传承和弘扬我国慈善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通过数字化、多媒体影像等高科技手段,丰富展览形式,增强互动性与参与感,是会议探讨的又一热点。 

“科技助力慈善发挥更大力量,博物馆应增设科技体验区域。”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信息组组长吴屸建议,他说:“利用更多创新的科技手段丰富展览形式。比如慈济基金会发明的便利救灾床,一只手就可以拿起,铺在地上就可以睡觉,方便携带而且防水,是很好的救灾物资。又如‘行动厨房’,一次可以为400人做饭,为受灾群众带来极大的便利,这样的慈善救灾物品可以展示出来,供游客体验。” 

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项目处人文教育组组长吴清芬补充说,在游客感兴趣的慈善人物及历史典故展柜旁设置二维码,供游客了解更多藏品背后的故事。 

应深化对现有资料的延伸和追踪,形成完整故事链,讲好中华慈善故事。南通市档案局副局长许建华提出,“包括海外关于我国慈善相关资料的搜集。” 

慈善、文博、档案等系统的与会嘉宾纷纷发表真知灼见,在藏品的征集线索、征集路径、征集对象及征集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践行十九大精神 

新时代有新任务,新形势有新要求。“当前,我们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指导慈善事业、指导中华慈善博物馆的发展。”民政部档案资料馆副馆长张岳在总结发言中强调,并从发挥作用,担当责任,立足实际,树立品牌等方面对中华慈善博物馆的工作提出希望和要求。 

张岳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慈善博物馆也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这个征途中,解决民生问题是关键,完善慈善事业、健全慈善制度等任务非常艰巨。作为全国唯一一家国家级慈善博物馆,中华慈善博物馆要跟上发展,不光面向全国,也要面向世界,要扛起慈善形象的这面大旗。品牌树立好,机构和个人就愿意主动将藏品交给博物馆,征集难的局面就会随之得到缓解。 

张岳强调,慈善博物馆是慈善和博物馆的结合,其结合点就是慈善文化。国家强调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也包括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诚信建设、志愿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内容,要围绕文化开展工作,深入挖掘。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华慈善故事。让更多的慈善相关藏品得到保护,更大发挥弘扬慈善精神的作用,也是中华慈善博物馆的一份责任。 

“与会专家们对于中华慈善博物馆今后的发展,弘扬中华慈善美德,深入研究慈善理论,扩大慈善影响,树立中华慈善博物馆品牌等方面,献计献策,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华慈善博物馆副馆长胡达告诉《慈善公益报》记者。今后,中华慈善博物馆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充分吸收与会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做好藏品征集工作,努力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慈善文化,树立好中华慈善博物馆这一品牌。



来源: 慈善公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