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的深圳力量
发表日期:2020-09-19 17:31:16

近年来,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深圳不断探索研究脱贫攻坚新思路、新做法、新机制,在工作体系上持续创新,在帮扶成效上争当标杆。9月19日上午,在第八届中国慈展会上,由深圳市民政局、深圳市扶贫协作和合作交流办公室主办,深圳市中国慈展会发展中心承办的“脱贫攻坚的深圳力量:第三届深圳经济特区扶贫实践交流分享会”顺利举行。

此次交流分享会融合深圳科技、金融等优势特点,汇集深圳本土企业代表、扶贫干部、受援地干部、智库及社会组织代表,分享深圳扶贫工作中的特区精神、特区经验、特区模式,探索"短期见成效、长期可持续"的高质量扶贫路径,旨在推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集结力量,引导和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

国务院扶贫办社会扶贫司副司长马英、民政部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慈善事业(综合)发展处处长张有为、深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黄强等领导出席致辞。深圳市扶贫协作和合作交流办主任刘卫翔介绍脱贫攻坚的深圳实践。

马英指出,脱贫攻坚以来,深圳主动担责、高位推进,对口帮扶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深圳对口帮扶工作政治站位高、工作机制活、用心用情帮。同时,马英建议,决胜脱贫攻坚要在聚焦脱贫攻坚重点任务上下功夫、在抓好产业扶贫上下功夫、在勇于探索东西部协作新机制上下功夫。

感恩返哺深圳扶贫尽锐出战

今年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同时也是深圳开展对口帮扶工作的第30个年头。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深圳把脱贫攻坚作为慈善事业的首要任务。

从1990年起,深圳开始了反哺全国、帮扶落后地区的历程。目前深圳对口的地方涉及到全国9省、54个县市区。对口地区共有23.1万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116个“深圳”。肩负重任的深圳,在深度贫困地区主战场上,争当脱贫攻坚主力军。跨越地理空间,从帕米尔高原到川藏一线,从滇西山区到革命老区,到处都有深圳扶贫人的身影。

刘卫翔总结深圳30年的帮扶,坚持当地所需、深圳所能;坚持短期见成效、长期可持续;坚持扶贫不图名、帮扶不添乱、实干见真情;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合作共赢。30年来,深圳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金超过419亿元,实施项目超过4万个,重点投入了一批产业帮扶、民生帮扶项目,有力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帮助194.36万人脱贫奔小康。

多措并举彰显扶贫“圳能量”

 分享会上,来自深圳各界扶贫代表围绕“对口帮扶”“教育扶贫”“金融扶贫”“产业扶贫”“乡村振兴”“科技扶贫”“文旅扶贫”“消费扶贫”等八个话题展开主题演讲,交流分享对口扶贫协作的新思路,展示脱贫攻坚的“圳力量”。

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深圳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总指挥杨春生介绍, 2014年开始,深圳援疆工作聚焦“一市一县”,累计投入脱贫攻坚资金46亿元,组织实施各类项目206个,在产业帮扶、教育帮扶、医疗卫生帮扶、社会帮扶等各领域精准发力。杨春生表示,未来将更加充分发挥深圳优势,注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协同推进受援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中广核集团开展的教育扶贫项目“白鹭班”坚持教育扶贫结合扶志、扶智,深圳市华强公益基金会的“小蜗牛圆梦童声计划”持续帮助听障患儿恢复听力,融入主流教育;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运用金融科技赋能,深化产业扶贫,将扶贫理念注入金融活水;深圳能源集团聚焦产业扶贫,依托新能源项目全国布局,挖掘地方特色资源优势,将新能源产业扶贫拓展到新疆、甘肃、广西和吉林等多个省市自治区;平安银行着力“乡村振兴”,通过融智、品牌、科技三大赋能,推动综合金融与三农场景两者的有机结合,打造集政、企、农、银、保、研于一体的产业振兴共建平台;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利用互联网产品和技术,打造公益型的技术和产品,探索互联网+公益模式;华侨城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创新实践"文旅融合+美丽乡村""产业扶贫+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模式,以"文旅扶贫"打通从"脱贫"到"发展"的幸福路;本来生活通过资源整合,建立农产品品牌赋能平台,联合帮扶机构的力量,探索出“电商+合作社+农户”联动模式。

    河源市紫金县九和镇在上村驻村第一书记、深圳建行对公业务经理刘鹏威现场讲述了扶贫中动人的故事,展示小村庄里的大变化。

深圳商报总编辑丁时照从媒体角度点评交流分享会精彩纷呈,脱贫攻坚的深圳力量有“广度”,对口地区共有23.1万平方公里;有“深度”,扶贫力量深入最贫困地区倾情帮扶;有“高度”,从南海之滨的零海拔到4000米海拔的帕米尔高原都有深圳扶贫的身影;有“速度”,决胜脱贫攻坚的冲刺阶段,深圳将完成剩余5%扶贫人口的脱贫工作。而这就是属于深圳扶贫力量的“广深高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