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研究院发布报告称全球进入新慈善时代
发表日期:2015-09-20 06:48:43

  第五届中美战略慈善工作坊在深圳举行,来自中美两国的慈善界代表围绕国际慈善创新与家族传承进行了交流探讨。中国公益研究院在9月20日的“中国慈善走出去与全球慈善展望”主题讨论中发布《财富向善与新慈善的兴起——21世纪全球慈善发展概览》报告,来自亚洲基金会的高级顾问邱越伦先生和全球联合之路的副总裁格雷戈里•波泽斯基先生分别从实践视角分析了全球慈善的发展趋势,并对全球慈善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路径提出了建议。

  中国公益研究院的报告认为,随着全球财富的大幅度增长和财富集中,大额捐赠增长势头明显,除了美国、英国和一些欧盟国家,中国、印度、中东、俄罗斯和其他新兴国家的慈善家群体也在崛起。近几年,各国慈善家的人数和捐赠额都有明显的增长趋势。至今已有137名富豪相应捐赠誓言,这还不包括李嘉诚、曹德旺、牛根生这样很有代表性的中国慈善家。

  大部分慈善家是成功的企业家,他们将全球视野和“投资社会”的理念带入慈善部门,带来一场对影响深远的“新慈善运动”。新慈善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用市场思维系统解决社会问题,二是善用新技术降低成本、用创新模式优化慈善生态,三是利用各类网络联盟推动慈善全球化进程,四是探索创新,催生了一些新的慈善形态。

  新慈善运动始于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美国是主要的引导者和规划者。在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新慈善理念和实践都已经传播到世界多个国家、取得明显进展。在欧洲,一些国家福利模式受到挑战,法国、德国的慈善部门发展加快,但整体上还显得保守。在亚洲,新加坡的新慈善和“亚洲慈善中心”的地位值得关注;而象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古文明国家自身正处于从传统慈善到现代慈善的转型,他们在全球新慈善运动中展现了巨大的潜力;阿拉伯国家在宗教捐赠相对发达的基础上也呈现出“从单纯捐赠到注重解决问题”的转变;非洲呈现出积极参与全球慈善交流和创新的热情。南美洲受到美国影响,墨西哥、巴西等国家已经有慈善家有所行动,但跟印度、中国类似,还处于第一代和第二代富人慈善观念的交替阶段。

  报告认为,全球慈善正处于一个发展黄金时期,但是也面临很多风险和挑战,还需要各国政府创造良好的法律制度为慈善发展提供更好的外部环境;在慈善部门内部,也需要树立更高的目标、用更高效的方式更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影响力。不管怎样,未来慈善部门要解放思想、转换理念,善于和各种力量结盟,在完成自身的进化的同时也能推动全球社会转型。

  邱越伦先生认为,全球慈善模式的转型主要以市场化和民主化的方式进行。市场化的表现方式包括慈善市场的扩张、社会投资和微金融的增长、重视长效影响和评估的战略型捐赠的出现,以及慈善领域顾问咨询成为一个新兴的、具有增长潜力的专业服务。而民主化主要体现在透明、问责和社会媒体平台和市场平台等方面。

  基金会中心网副总裁陶泽分析了中国基金会对外援助情况。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中国基金会每年有数百万元至数千万元的外援资金,占中国基金会同期支出总额的千分之二左右。前几年,中国基金会外援资金主要用于救灾、健康等内容,近几年资金开始投向教育、环保、慈善部门能力建设等领域。

  世界未来基金会秘书长陆波指出,中国基金会走出去基本属于“一年级”水平,几乎没有一家能在资金、人员、项目、机构和品牌五个层面上全面实现“走出去”,绝大多数仅在其中一两个层面上实现了零的突破。而束鹏先生认为,爱德国际化已经开展了30年,已经确立了通过双边或多边交往平台走出去的战略,而且多次参与尼泊尔救灾、肯尼亚饥荒救助等国际援助,并于2015年7月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成立非洲办公室,爱德是中国慈善走出去一个样本。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教授、《社会治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傅昌波认为,按照国家一带一路的布局,现在中国的慈善界应当承担起既加快推进国内慈善发展又推动中国慈善走出去的双重任务。国家应从外汇管理等方面创造更好的环境助推慈善走出去,让慈善组织更便利地开展国际合作和对外事务;应当加强对国内慈善机构及各类企业在海外开展慈善事业专业技能的培训。